天天看點

任正非迷茫的背後是華為在“治未病”

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華為公司創始人、總裁任正非發言中“迷茫論”引起廣泛關注,甚至有“專家”要給華為開藥方,提出國家要扶持華為度過難關。

事實上,作為中國最領先的科技企業之一,作為中國研發投資最高的企業之一,提前布局,科技引領,已成為華為的核心競争優勢。4.5g、5g、超寬帶、nfv(網絡功能虛拟化)、全聯接指數等正在逐漸從實驗室走向産品,成為華為領先于競争對手的一個又一個拳頭。

這背後是華為自我診斷的結果,華為能取得今天的成績,除了聚焦主戰場外,更重要的是對自我清晰的判斷和果斷采取措施。不知道華為是不是全球咨詢費用最多的公司,但在中國肯定是首屈一指的,多家知名的全球顧問公司,持續多年都在為華為提供咨詢服務。而在“治未病”,提前發現企業可能存在的問題,并積極采取措施方面,任正非等華為決策層的判斷超競争對手兩三年。

我非常欣賞《魏文王問扁鵲》,内容如下:

魏文王問扁鵲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魏文侯曰:「可得聞邪?」扁鵲曰:「長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若扁鵲者,鑱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閑而名出聞於諸侯。」

扁鵲說他的大哥的醫術最高,因為他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發作之前,一般人都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華為多次戰略轉型也屬于“治未病”,華為的戰略、結構、管理不斷調整,護航華為過去十多年的高速穩定發展。

我們看看任正非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的部分發言:

任正非迷茫的背後是華為在“治未病”

不容否認,作為通信裝置的後來者,華為從固網到移動網,之前都是跟随者。華為跟着領先者標明的目标,聚焦+發揮自身優勢,逐漸縮小了與領先者的差距,目前已在多個領域與領先者并駕齊驅,甚至成為領先者。這時候,華為找不到直接學習的“标杆”了,“無人區”、“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華為自己成為了領航者,成為規則的制定者,成為全球産業生态中最積極的因素,這與之前跟随者的做法完全不一緻,風險更高,失敗可能性更大。有的領域自己孤獨前行,“無人跟随”,而有的領域又需要華為去吸引全球領先的、志同道合的企業和專業人才,一起共同推進。這對華為決策層提出了全新的考驗,如何吸引更多全球的優秀人才,如何容忍高風險帶來的失敗,這就需要改變評價标準。這對一個企業來說,很難,但華為必須有一套完整的制度、理念,推進企業轉型。

為适應這種轉變,過去兩年來,華為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開放?妥協?灰階”支援華為在營運商網絡裝置之外的市場走出一條不同的、但更适合自己的路,這是華為企業網業務、消費者業務及營運商服務取得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參見《“開放?妥協?灰階”支撐華為戰略成功落地》)。可以預見的今後幾年,這些業務以及網際網路服務、大資料服務等将成為華為新的增長點,推動華為再上一個新台階。這些領域,是華為主航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或和華為的主航道密切相關,華為大多沒有可跟随的對象,各領域需要從直接的産品、服務到背後的研發、市場、管道再到管理、人才、資本等方面,根據各自行業的特點布局。

任正非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的發言,正是華為管理層對目前及未來面臨的環境的清晰認識,而且華為已經在積極調整,以應對這種變化。那些看到任正非說“迷茫”,才跑來給華為開藥方的,至少從時間上看,已嚴重滞後。

與華為相比,我們國家目前也處在重要的轉型期,由于除了直接的投資外,大多數政策調整後見效大都有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滞後期,這就使得提前預判環境變化,且采取有效的措施,顯得更為重要。

例如我國的房地産市場,危機早已潛藏,未能及時采取措施引導,而各地“重劑量”的“去庫存”,由于簡單以“庫存”作為管理者業績評判名額,導緻一些省市“去庫存”,變成了“促房漲”。房地産危機并未化解,這些省市反倒可能變得更嚴峻。

再舉一個例子,7日國新辦舉辦的一場新聞吹風會——“國新辦舉行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專項督查等情況吹風會”。

5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情況開展專項督查,從5月20日到30日國務院派出了9個督查組,赴18個省區市,開展了為期十天的實地督查,同時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行政學院、全國工商聯和新華社同時組織開展第三方的評估專題調研,與此同時,除了國務院督查的18個省(區、市)外,國家發改委經國務院準許又派出了六個組,對除西藏之外的12個省(區、市)進行督查。初步統計9個專項督查組共召開300多場座談會,實地走訪500多家民營企業,訪談了3000多名企業家、行業協會代表、有關政府人員,發放調查問卷10000多份。

看着工作量不少,相關人員工作都很努力。但治病最佳時機已過。而且這種督查、調查由于時間短,是以很難深入。民營企業作為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國家智庫應該在更早的時間發現問題并提出建議。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