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政府與企業用大資料共治食品安全

從點評中的蛛絲馬迹,到監管部門的快速反應,背後正是多元社會力量共治食品安全的一個縮影。網際網路的發展,促成了網絡訂餐平台等新興行業的崛起,将整條食品安全鍊條拉得更長,環節變得更多,引發了新的食品安全問題,但其實也為治理找到了新的路徑

一個消費者的點評究竟有多大能量?去年,上海一位消費者在美團點評上無意中提到滬上某餐廳出現了違禁商品——河豚魚。沒過幾天,長甯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就找上門去,對違法企業處以10萬元罰款,2016年還沒過完,這家餐廳已經關門了。

從點評中的蛛絲馬迹,到監管部門的快速反應,背後正是多元社會力量共治食品安全的一個縮影。網際網路的發展,促成了網絡訂餐平台等新興行業的崛起,将整條食品安全鍊條拉得更長,環節變得更多,引發了新的食品安全問題,但其實也為治理找到了新的路徑。

新形勢下,如何規範網絡食品第三方交易平台發展? 如何發揮網絡平台的科技優勢?本報記者走進企業和監管部門後發現:去年以來,大家的思路都在變,社會治理模式正在從單向管理轉向雙向互動的社會共治模式。

企業自治

食品安全官一上任就“補短闆”

2016年7月1日,鐘永健有了新的職位———首席食品安全官,主要負責統籌規劃和制定美團點評的整體食品安全政策,協調餐飲業務及各職能部門,保證食品安全各項工作的落地執行。在此之前,這個中國最大的網絡餐飲第三方平台從未設定過類似職位,在整個網絡餐飲業中,也從未有過這個職位。

鐘永健坦言,他上崗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還舊賬,補短闆”,“根據2015年新 《食品安全法》 對于第三方平台主體責任的要求,我們在企業内部制定了 《美團點評餐飲安全管理辦法》,并着手建立餐飲配送過程中食品安全體系。”他扳着手指頭給記者細數各種新措施:過去一年,出台了針對商戶篩選的“六步稽核”、針對商戶追責的“黑名單”、針對消費者投訴的“十倍賠付”等一系列規定。

政企對接

做到“戶戶有記錄,問題有着落”

企業的思路在變,政府部門的思路也在變。面對新環境下的食品安全問題,單一政府部門單打獨鬥并非上策,能否借助網際網路企業的力量,從線下轉向線上線下融合,變“監管”為“共治”,是過去一年政府監管部門始終在探索的方向。

長甯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和美團點評的思路就互相“對上了”。去年第四季度,鐘永健飛到上海,與長甯區市場監管局共同啟動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示範項目,共包括四方面十個子項目。在這個合作架構中,一個名為“天網”的入網經營商戶電子檔案系統浮出水面,鐘永健告訴記者:“美團點評将針對長甯區入駐餐飲商戶建立電子檔案,跟蹤餐飲商戶入網、經營、退出的全生命周期情況,做到‘戶戶有記錄、問題有着落’。”

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與網絡訂餐平台餓了麼也對上了。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早在2015年6月,上海市政府監管部門就主動向企業公開共享政府的監管資料資訊,這在全國也屬首創。如今,基于網際網路的資料對接系統,在餓了麼手機app上,可以看到市場監管局傳送上去的證照資質、食品安全監管情況等權威資訊資料,并保持實時更新。

2015年12月,上海釋出了 《關于鼓勵網絡訂餐第三方平台采集和應用政府食品安全資料的指導意見》。市食藥監局食品餐飲監管處副處長張磊告訴記者,2016年以來,美團點評、百度外賣等五家平台已實作與監管部門的資訊對接,3萬餘戶次餐飲機關的監督公示臉譜資訊已上線,全年督促各平台清理本市網上無證餐飲機關6萬餘戶次。

社會參與

推動食品安全問題更高效解決

多元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食品安全治理,是食品安全監管模式改革的一個必然選擇。政企對接過程中,資訊公開、資料對接隻是第一步,在更深層次的探索上,上海也走在了社會共治的創新前沿。

在長甯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與美團點評的合作架構中,“天網”系統隻是第一步,更深入的合作是“天眼”系統——餐廳食品安全市民評價大資料系統。鐘永健向記者透露,“這個系統将以消費者點評資料作為大資料基礎,通過語義識别分析技術,将長甯區餐廳評價資料中有關食品安全的内容進行量化和結構化,并通過資料可視化,分地域範圍、分細分品類實時展示,最終推動食品安全問題更高效率解決。”據悉,這一深度探索試點今年将在全市範圍内推廣。目前,系統資料覆寫範圍已經更新到全市範圍。

在市食藥監局,一個名為“餐廳市民評價大資料平台”的app也在探索中。張磊告訴記者,這個app将全面接入餓了麼、美團點評等網絡餐飲平台的資訊,以大資料技術分析市民評價中的食品安全負面資訊,最後呈現出四大類30多個細分資料彙總資訊,“監管部門可根據不同的條件,對差評商戶進行針對性檢查。”“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是一項系統複雜的工程,需要消費者、企業、監管部門等多元主體互相配合、互相補充的治理結構,才能實作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标本兼治。”張磊說。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