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光伏行業如何跳出超低價中标的“窄路循環”

最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一個有國人參與的産業,從做大到做壞,實在非常快。”。

自“630”以後,光伏行業的招投标就不斷創下令人咋舌的新低價,引發業内外各種熱議,其中就包括類似的對行業前景擔憂的觀點。

這些議論中,既有痛惜和不滿。比如,慨歎自己生産的産品還不如去市場上買别人的便宜,這樣下去,企業要麼拼低價,要麼關門;也有叫好之聲,認為光伏行業不能總是依賴補貼,價格下行、走市場機制才是王道。甚至,當有項目招投标沒有出現新低價時,還會有人聲讨其違背了市場規律。

作為綠色産業的光伏,難道就隻有依靠貼身肉搏的價格戰才能向前發展嗎?筆者不禁陷入了思考之中。

自由的市場更需要邊界

“創新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府搭平台”。近年來,各種因素之下,我們越來越關注如何發揮市場的作用,減少政府幹預,實作自由競争。而說起市場機制,我們往往想到的就是與“計劃性”相對的“自由性”。

那麼,要實作産業良性發展,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市場機制?或者說,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自由”?

是要企業在完全自由的競争中圍繞價格進行毫無底線的拼殺嗎?

筆者認為,任何自由,都是相對于一定的邊界而言。沒有邊界的自由流動,就像一灘晃蕩的水,難以向前。

市場的自由流動是一種洗禮,成王敗寇的往複之中,消費者自會逐漸加深對産品品質的了解,市場運作機制也就會日益完善。阿裡巴巴集團的淘寶,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典型例子。

一位做服裝的朋友告訴筆者,一個服裝款式從出現在廣告裡到淘寶店有同款仿制品銷售,甚至可以不超過十個小時。不過,在馬雲遭遇假貨質疑的同時,一些消費者也在改變消費習慣,從便宜的淘寶轉到品質更有保障的天貓,并由此逐漸建立起天貓的品質邊界。

也就是說,在經曆初期的混亂之後,随着産品多元化、客戶多元化,在産品和消費者的互動中,市場機制開始發揮作用,并推動市場生态獲得了新的演變和進化,低價低質的産品便再也難以統占市場。

良性的機制會促進市場成為一個碰撞場、優化場,一個具有無形邊界的、讓結果越來越趨于合理的場。

最近,光伏業内不少人常說的一句話是:“唉,屋頂分布式現在是唯一選擇了。”

但在筆者看來,眼下這個人群攢動、如火如荼的分布式市場,卻已經有了一些“做壞”前的味道:項目簽約亂、設計亂、建設亂,服務更亂。

一下子沖進來如此多的投資者和開發商,在推動着分布式光伏應用走向更多普通大衆時,筆者對品質的擔憂也更強烈,特别是在項目品質和後期服務兩個關鍵方面。

誠然,短時期的“亂”,也是“進化”的必經階段。但我們需要反思的是,為什麼每一條新的“出路”最終都會越走越窄?

似乎,我們已經習慣了這樣一種循環,總是在費了很大勁兒趟出一個新方向後,很快就在各路人馬拼死拼活擠獨木橋式的競争中,造成市場大亂,然後誰也玩不下去。

産業化多年來,光伏業的這種窄路循環似乎一直都沒有什麼改變。也許,我們是時候重新思考一下目前市場機制背後的思維模式問題了。

防止陷入一線兩極思維

作為光伏人,我們當然都希望光伏能夠盡快實作平價上網,不再依賴政府補貼,完全市場化發展。這一點毋庸置疑。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國家的補貼政策,還是電力改革,以及即将全面啟動的碳交易市場,都顯示出政府在優化清潔發展機制方面的思路非常清晰。而目前被業内企業廣泛采用的招投标制度,原本也是一種市場優化機制。

但是,當我們所有的注意力都被“價格”這一因素左右時,原本看起來很完善的市場機制,卻逐漸偏離了最初的設計意圖,而演變成“越便宜越好”這樣一種單線條導向。

這或許正是招投标不斷産生新低價的原因所在。

接連産生的招投标新低價,也導緻了市場采購人員的困擾,如果其采購價格高出新的低價很多,如何向上司交代?也是是以,每次招投标價格“新低”的産生,才能如此劇烈地攪動市場的神經。

今天的市場,無論買家還是賣家,開口必先問“價格”。但是,光伏應用是一項長線投資,除了價格之外,還有許多需要考量的次元,比如收益、穩定性等。對應到具體的屋頂分布式項目來說,則有産品品質、系統發電性能、安全性、可靠性、日常運維能力、故障檢修水準、服務響應速度等,都是需要認真考慮的重要因素。

在筆者參加的一次教育訓練課上,老師用“一線兩極思維”來批評某些企業經營行為。考慮問題就一條線,要麼自殘,要麼不和對方玩兒了,沒有第三種選擇。

當下的光伏市場,是否也陷入了這樣一種“一線兩極思維”中了呢?

特别是在目前這種市場價格出現斷崖式跳水的階段,光伏項目的招标者們,也許應該嘗試着跳出“價格”這條線,去看看還有什麼是被忽略了的但卻至關重要的次元。

我們需要打開格局,開啟多元的思維,去設定合格的屋頂分布式項目的全面要求:成本低、收益好、穩定性好。而且,還要從整個系統層面來考量這些要求。

如果隻在價格這一條線上來思考,就很可能如同隻以轉換效率高低論英雄一樣,難免失之偏頗。

甯靜才能緻遠

奔騰不息的河水遇到巨石,一時的停滞或者改變流向,并不影響它最終還是會奔流向大海,是以不必過于擔憂。

對于光伏市場而言,一時的混亂或也并非完全是壞事,但如何實作健康、可持續的發展,以避免劣币驅逐良币的現象長期存在,卻是我們必須要時時警惕的事。

筆者以為,政府無需伸手進入市場去把每顆石頭擺正,把每條水渠都疏通。隻要設定好市場的邊界和規則,然後,相信企業和市場,相信其自會在流動中不斷優化。

市場需要多元化,而市場機制的優化,也需要有多元的模式。

事實上,懂得屋頂分布式品質、運維重要性的投資商和專家大有人在,認真優化安裝品質和運維服務水準的開發商和專家也大有人在。隻是,他們淹沒在了過于浮躁和火熱的低價招投标中,或者根本沒有機會進入這樣的招投标中去。

市場的需求是多元的,包括着急的、沉穩的、精明的、簡單的、跟風的、固執的、愛說的、會聽的,等等。我們需要呈現更多的可能性給市場,讓市場看到其中的不同。還要制定有利于市場良性發展的邊界體系,以促進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在促進市場多元化方面,筆者所在的杭州市,在扶持民營企業、推動市場創新方面做了非常多的有益的探索。近年來,筆者所在的行業協會與地方政府主管部門一起,主要靜下心來做了三件事:

第一,發現和宣傳好企業、好項目、好産品、好做法,讓市場了解不是越便宜越好;

第二,把認真研究、認真做好分布式的企業組織起來,加強交流協作和資源共享,為市場提供踏實靠譜、越做越好的項目;

第三,開展人才養成計劃,提升專業水準,提升服務素養,挖掘企業和專家智慧,做好規範指導下的光伏人才培育,為市場培育和輸送專業化人才。

分布式需要靜心慢做,走得快還是走得遠,不同的選擇,自會收獲不同的結果。其實,很多的時候,少,即是多;慢,即是快。

一個企業也好,一個行業也罷,一時的熱鬧或者寂寞,并不能說明什麼,隻有走得遠、活得久,才是王道。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