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智能家居概念誕生八十餘載 落地緩慢原因何在

智能家居概念已經誕生八十餘年了,卻依舊在彷徨,進展一直不快。最主要的問題可能在于,消費者沒覺得它們有什麼用。另外一個阻擋智能家居産品變主流的原因在于,這些産品的價格略高,但家電替換的周期遠長于手機,智能的特性不足以成為吸引人的賣點。

智能家居的概念出來不止兩三年了。從一個世紀以前,每隔不出十年就會有人站出來預測智能家居未來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從自動家務機器人到各種遠端控制的家電,到現在來看,多年前的預測現在幾乎還沒有一個是可以變成現實的。人們常說,三十而立,然而智能家居的高齡已有85歲了,卻依舊在彷徨,今天我們一起聊聊,智能家居的一生該如何唱?

很多人認為,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會上,出現了“未來之家”的概念,以一位名叫“alpha”機器人的形态出現,也第一次出現了家庭自動化的概念。并以此作為智能家居的開元之年。

智能家居的前世是電子技術

其實,智能家居的雛形是電子技術。回到上世紀初,機械産品開始興起,解決了人力短缺的情況。比如縫紉機、吸塵器等等,是以機械和電力技術,可以說是智能家居産品的前身。著名媒體《大衆機械》雜志曾刊出專題“未來的電力家庭”,指出未來有各種家電有可能使用“短波無線技術”,實作自動化連接配接。

來到1966年,首款家庭自動化裝置echoiv問世,能夠通過簡單的程式設計實作自動打開或關閉一些電器。盡管這個裝置是巨大且不穩定的,但也頗具意義。70-80年代,智能家居的通信标準依然建立在無線電連接配接,但非常容易受到幹擾,但整個科技領域并無更好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1990年,智能家居開始成為一種流行文化,以迪士尼的電影《smarthouse》為代表,描述了未來的智能家居生活,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

也可以認為是影片《1999ad》,對未來家居的憧憬。從這段影片中我們看到了不少有趣的想法,包括了網上購物、電子銀行和電子郵件等。而智能烤箱甚至也出現在了影片中,影片中通過烤箱裡的處理器跟蹤使用者的飲食習慣,這個概念與今天的智能裝置驚人的相似。

智能家居的前世一直處于一種藝術狀态,付諸實踐的産品隻是個别現象。通過概念化讓做為普通人的我們,去合理的預想出40年後我們的生活方式。

從2010年開始,“物聯網”概念被首次提出,nest、smartthings等初創公司的智能家居産品問世,通過wifi、藍牙等形式連接配接,并且通過智能手機遠端控制,開始成為一種趨勢。

物聯網成就智能家居的今生

2014年智能家居領域真正的看點在于巨頭的加入。蘋果、谷歌紛紛推出自家的平台,而三星也通過收入smartthings獲得平台,旨在建構更廣泛的相容性和互聯性。另外,即便存在競争關系,廠商們也在積極展開合作,比如三星、戴爾、英特爾聯手建立的openinterconnect協定;以及nest、三星及其他5個制造商合作的thread協定等等。

随着智能家居産品數量的增多,從最初的燈泡、插座、攝像頭,衍生出機器人、控制器、感應器等更多的新奇特的産品。雖然通過85年的發展,看似一片藍海的智能家居,依舊是外冷内熱的行情。

智能家居進展一直不快

你放眼望去,無論是國内還是國外的智能家居,所有的科技公司、家用電器廠商都參與進去了,但進展一直不快。最主要的問題可能在于,消費者沒覺得它們有什麼用。

市場調研公司gartner在去年下半年發起了一份網絡問卷,在美國、英國和澳洲調查了近1萬消費者。這些近萬的受訪者需要對智能家居産品、應用場景和智能電器做出評價,并給出0-100的打分。

結果發現,即便是這些發達國家的消費者,也隻有大約10%的受訪者買了智能家居産品,他們購買較多的是家用監控攝像頭,雖然買的人比以前多了,但比例也隻有11%。

消費者更願意購買非智能的家電産品。有75%的受訪者稱,他們更願意手動調節空調溫度、燈光的光亮度,而不是通過手機app、電器之間的網絡達到自動化的效果。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稱,他們更願意買那些非智能的電器裝置,不希望把爐竈連上網。

智能家居目前依舊是少數人願意嘗試的産品

這讓智能家居産品看上去還是少數人願意嘗試的産品,新奇而非實用可能還是這些産品最主要的标簽。雖然發達國家的家庭開始接納網際網路家居産品,但,重點在于,這些智能家居産品可以如何幫助解決日常工作,而不是一堆新奇的裝置和應用。

另外一個阻擋智能家居産品變主流的原因在于,這些産品的價格略高,但家電替換的周期遠長于手機,智能的特性不足以成為吸引人的賣點。

目前的智能家居産品會導緻更多的麻煩,他認為大多數智能家居會産生很多“資訊的垃圾”,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如果智能家居不能夠務實,相信再過85年,智能家居依舊是一個沒有消費者買單的産品。然而到了那時,智能家居或許永遠進入不了我們的生活,早已由藍海變成了死海。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