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三五”規劃釋出:資訊産業收入将破26萬億

1月17日,工信部與發改委聯合釋出的《資訊産業發展指南》(下稱指南)提出,“十三五”時期,中國的資訊産業收入将達到26.2萬億。

同在1月17日,工信部還先後印發了《大資料産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資訊通信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三大規劃(下稱大資料規劃、軟信規劃和信通規劃)。

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上述三大産業的規模将快速發展,并将成為資訊産業乃至整個新經濟的主要驅動力。其中,大資料相關産品和服務業務收入将突破1萬億元,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業務收入突破8萬億元,資訊通信業收入将達到3.5萬億元。資訊化正在從新要素、新産業、新模式上推動中國新舊動能的轉換。

同時,規劃強調打造繁榮的産業生态體系,發揮龍頭企業的骨幹引領作用,激發更多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而作為新興産業,資訊産業需要适度的集聚發展,規劃提出設定一系列産業試驗區與集聚區,一方面探索經驗并試錯,另一方面通過集聚增加合作與活力,提升産業的整體競争力。

資訊産業規模快速擴張

“十三五”期間,中國的資訊經濟規模将持續擴張。根據指南的目标,到2020年資訊産業收入将突破26萬億元,年均增速預計為8.9%。

而根據同日釋出的三個規劃,到2020年,中國的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收入将突破8萬億元。其中資訊技術服務收入占業務收入比重達到55%;資訊安全産品收入達到20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軟體出口超過680億美元;軟體從業人員達到900萬人。

資訊通信業在“十三五”末收入将達到3.5萬億元,其中,網際網路服務業務收入3萬億元,資訊通信基礎設施累計投資2萬億元。

此外,到2020年,大資料相關業務的收入也要突破1萬億元,而基于現有電子資訊産業統計資料,2015年我國大資料産業業務收入隻有2800億元。

參與大資料規劃、軟信規劃制定的著名專家,工信部賽迪研究院資訊化研究中心主任、軟體産業研究所所長楊春立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公布規劃的三大行業是資訊産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最具發展活力的領域。

“資訊産業一般包括電子資訊産業與資訊通信業,而前者又包括電子資訊制造業、軟體、資訊技術服務業等,而大資料一般視為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的子類,但大資料是個新概念,其和資訊通信等行業都有交叉。”她表示,大資料是首次出現在五年規劃體系中的細分行業,這反映出大資料越來越受到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

工信部在1月17日解讀規劃時也明确提出,大資料将在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中承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地位越來越突出。同時,大資料也将重構資訊技術體系和産業格局,為我國資訊技術産業的發展提供巨大機遇。

據了解,公布規劃的三個行業将是“十三五”期間資訊産業發展最為迅速的領域。其中,相對于電子資訊制造業5.8%的年均增長目标,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與資訊通信業的年均增長目标分别為13.2%和15.5%;而大資料的年均複合增速目标更是高達30%。

楊春立認為,以上述三行業為核心的資訊化是培育新動能、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主要牽引力與核心力量,這主要展現在新要素、新産業和新模式三個層面。“正如工信部副部長懷進鵬所言,資訊技術正在向生産要素領域深度滲透,改造了土地、資本等傳統生産要素,資料正在成為一種新的資産、資源和生産要素,資料的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确性,其開發利用的廣度和深度将成為企業核心競争力的重要來源。在此背景下,大資料在未來至為關鍵。”

在産業方面,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将是培育新動能的一個排頭兵。資訊化不斷催生出移動智能終端、智能家居等新的消費熱點,其與傳統産業融合的步伐也在加快。據預測,2020年全球聯網裝置将達到300億-500億台,未來10年“萬物互聯”創造的商業價值将達到19萬億美元。因而培育以資訊技術産業為基礎的新産業,将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而在資訊産業領域,世界各國的優勢對比正在洗牌,中國與發達國家幾乎站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把握住這次機會,中國就有望在“十三五”時期實作“彎道超車”。

以5g為例,中國此前在3g、4g時代一直處于相對被動的追随階段,而新公布的信通規劃已明确要求在“十三五”期間積極參與5g國際标準制定,并成為主導者之一。

“我們經常比較研究中國與美國、德國之間的差距,基本結論是美國的制造業和資訊業都很強大,德國制造業雖強,但在資訊産業方面存在短闆,而中國的資訊産業并不遜色于國外,在電子商務等應用上甚至已經出現了領先優勢。”楊春立認為,“十三五”期間急需補齊資訊産業在技術創新等方面的短闆,而這也正是三大規劃主要發力的方向。

培育企業與産業集聚區

據楊春立介紹,大資料與軟信行業的規劃在2016年11月份已制定完畢并通過了工信部審議,從彼時到2017年1月17日公布規劃,在一些具體領域做了修改與細化,其中包括微觀層面企業的培育以及中觀層面産業的培育與行業間的融合發展。

規劃都提及培育行業内的龍頭企業,并支援中小企業的發展,形成繁榮的産業生态體系。

大資料規劃明确提出,将形成若幹創新能力突出的大資料骨幹企業,培育一批專業化資料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培育10家國際領先的大資料核心龍頭企業和500家大資料應用及服務企業。

軟信規劃提出,培育一批國際影響力大、競争力強的龍頭企業,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收入百億級企業達20家以上,産生5到8家收入千億級企業。扶持一批創新活躍、發展潛力大的中小企業,打造一批名品名牌。

信通規劃的目标也包括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産業引領能力的企業,初步形成現代網際網路産業體系。

工信部解讀規劃時表示,企業是産業和市場的主體、技術創新和變革的動力源泉,大企業更是引領和推動産業由大變強的主力軍,應集中資源重點培育和扶持一批龍頭骨幹企業,鼓勵中小企業特色發展,建構企業協同發展格局,優化大資料産業區域布局,加快培育自主産業生态體系。

楊春立表示,此次規劃最大的一個特點是将企業視為建立整個産業體系的主體,這不是單獨地培育一個企業,更加強調産業生态。在這個生态中,龍頭企業起到重要的引導帶動作用,這些企業本身在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面具備一定儲備,鼓勵其發展能帶動産業體系快速形成。

另外,這些行業都是創新競相迸發的領域,而中小企業是“雙創”的重要主體,規劃因而也很重視鼓勵中小企業的創新發展,推動大小企業協同發展。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龍頭企業的創新能力主要在創新資源的整合、人才的儲備等方面,能起到引領和帶動作用,奠定産業體系的架構,而中小企業的創新更為豐富和多樣,有利于形成繁榮的産業生态。”楊春立說。

此外,楊春立表示,對于體系化、生态化的産業,集聚可以增進彼此的合作,增加活力,相關的配套也會更完善,提升整體的競争實力。

是以,大資料規劃提出建設10-15個大資料綜合試驗區,建立一批大資料産業集聚區,形成若幹大資料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形成比較完善的大資料産業鍊,初步形成大資料産業體系。

軟信規劃也提出,中國軟體名城、國家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軟體和資訊服務)建設将邁向更高水準,産業集聚和示範帶動效應進一步擴大,産業收入超千億元的城市達20個以上。

楊春立認為,大資料本身是新生事物,其技術、産品、應用、服務都沒有經驗可供借鑒,其監管政策、标準也都不完善,需要在小範圍内進行試驗試錯,探索經驗,并繼而推廣至全國。“比如說,有的地方想做大資料交易,但是這個資料的跨境流動、資料的隐私問題都需要探索,而這種試驗還不能在全國全面鋪開,這是綜合試驗區的意義。”

而軟體名城等産業集聚載體在“十二五”時期已經設立了一大批,楊春立的調研發現,軟體名城等載體使得資訊軟體産業成為這些城市的主導産業,并且從技術轉化率、專利數量等水準上看,這些載體已成為創新的主要來源,因而會在未來五年進一步推廣。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