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突破内澇困局亟須“海綿城市”

“最近幾年,隻要雨勢稍大,積水就成家常便飯,随随便便就能沒過腳脖子。”在河南省新鄉市,家住牧野區的居民張衛華說出了許多市民的感受。

7月9日淩晨,一場大暴雨突襲新鄉,短短8小時即造成部分地區嚴重内澇,積水深處轎車一半車身被泡。雖然新鄉市立即啟動一級應急機制,全市各部門全面落實分級負責、部門負責、技術負責、崗位負責,将防汛工作職責分解到點位,落實到每一個“戰鬥位”。兩天時間内,“積水基本退去,交通電力基本恢複正常,生活生産正在恢複”。但由此暴露出的城市排水系統問題,讓人們深深感受到突破内澇困局亟須“海綿城市”。

“先地上,後地下”的城市建設模式必須改變

為什麼同樣的降雨量,幾十年前不會積水,現在就會出現内澇?而且,現在的地下排水管網能力要比以前強大。為了整治雨後積水,新鄉市幾乎每年都會采取相關措施,但想要避免的問題依然如期而至。

記者調查發現,由于“先地上,後地下”的城市建設模式,造成排水系統不達标,再加上管理不善、老化失修、管網淤塞等問題,整個内澇防治體系與現代化的城市發展需求極不比對。

“先地上,後地下”的城市建設模式已經嚴重落伍,城市擴容不能忽視地下建設。

城市的主要地區被水泥建築覆寫,形成一個大的不透水層,雨水既不能進入河流湖泊,又不能滲入地下,無路可走,無處藏身,結果轉化成地表徑流,形成城市洪水。

“這次内澇帶給我們的深刻教訓,一座城市的優劣不能隻看地表,更要看地下。”新鄉市有關上司告訴記者,轉變發展理念是根本,對于城市開發的新區,必須推進“先地下,後地上”的開發模式。

“排洪建設曆史欠賬比較大,想要從根本上改變現狀還需要多方努力。”新鄉市住建委從業人員告訴記者,老城區的地下排水管網的改造是十分艱難的任務。

城市雨水排除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涉及技術、管理、體制等衆多方面。造成部分城市嚴重内澇的主要原因,是暴雨強度超過了排水的一般能力。

“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治理”

大暴雨後,新鄉市可以說是靠一場“人民戰争”,戰勝了可能發生的水災。

但人防不如技防。告别内澇,既要有應急之計,更呼喚有長久之策。而打造“海綿城市”提供了一種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治理”的新思路,實作智慧治水,或是破解内澇困局的出路。

國務院辦公廳去年10月印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采取“滲、滞、蓄、淨、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态環境的影響。将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内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是指導意見勾畫出的未來生态型城市圖景。

此次的暴雨事件,恰恰證明了海綿城市建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為避免‘逢雨看海’,河南已經全面鋪開海綿城市建設,并排出施工表。通過海綿城市建設,今後将有70%的降雨被就地消納和利用。”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郭風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分割線================================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