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布魯克林有棵樹》,一本相見恨晚的書

作者:劉蜂電影
《布魯克林有棵樹》,一本相見恨晚的書

圖檔來自網絡

如果說有一本書,讓我感覺到相見恨晚,那一定是貝蒂·史密斯的《布魯克林有棵樹》。看過這本書之後,我總是想,假如我十三歲時讀到這本書,也許我的人生會有很多不同。

苦難,愛,命運……

這本書有很多值得我們深思的主題。而我深深記得的是,盡管生活賦予人們無盡的苦難,也同樣會賦予人們活下去的意志。

《布魯克林有棵樹》,樹上是藍天白雲,天高海闊,樹下有無數個故事,無數種人生。

1一個人最大的悲劇,是未能活成想要的樣子

約翰尼·諾蘭是《布魯克林有棵樹》的主人公弗蘭西的父親。

他具有詩人般的浪漫情懷,熱愛音樂,富有才華。

然而他這一生都沒能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音樂家,僅僅是一個工會裡的臨時侍者。

他将自己女兒叫做“小歌後”以此來表達對他對音樂夢想的念念不忘。

《布魯克林有棵樹》,一本相見恨晚的書

他熱愛生活卻缺少面對苦難的勇氣。

懷才不遇的苦悶,貧窮苦難的生活,理想與現實巨大鴻溝,一點點壓彎了他的脊梁。

他對自己無法給家人好的生活而愧疚自責,他更恨自己不是一個有擔當的丈夫,負責任的父親。

但他也不願意像别的男人一樣,為了生活去妥協,仿佛永遠在與周圍的一切抗争。他把所有的不甘、壓力都釋放在酒中,成了人們眼中一無是處的酒鬼。

約翰尼·諾蘭雖然懦弱,一身毛病,但内心深愛着家人。

他從不向家人表達對家人的關注和在意,卻把一切都藏在心裡。

喝酒時經常向别人誇自己的妻子是如何的勇敢能幹,用圍裙改成的窗簾有多麼漂亮,她誇獎自己的孩子是如何的聰明,講述孩子們生活的點點滴滴。

《布魯克林有棵樹》,一本相見恨晚的書

他知道妻子偏心兒子,于是把更多的關心都給了女兒弗蘭西。在弗蘭西讀書的問題上,堅持尊重弗蘭西的選擇,想盡一切辦法送她去她喜歡的學校。

他最後沒能戰勝家族裡活不過三十五歲的“詛咒”,生命永遠停留在了三十四歲。

沒能給妻子留下半句遺言,卻提前托人替他在女兒的畢業典禮上送一束鮮花。

約翰尼·諾蘭一生唱過唱無數的歌,但最喜歡的歌曲總是留給家人。

他在自己短暫又渾噩的一生中,有過夢想,有過愛與堅持。他渴望成為一個好丈夫、好父親,但他不是。他甚至不是一個有擔當的人。隻是一個讓人唏噓的悲劇。

2 一個人最大勇氣,是為想要的東西而努力

凱蒂是《布魯克林有棵樹》的主人公弗蘭西的母親。

如果說這本書隻有一個主角,那我一定會說她是凱蒂。

凱蒂是那麼強大的一個人,生活給予她怎樣的磨難,都無法打敗她想要給孩子們更好的未來這一信念。她的強悍掩蓋了她溫柔的天性,生活的苦難給了她一身堅硬的外殼。

她因為貧困的生活而愚昧,但她永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布魯克林有棵樹》,一本相見恨晚的書

十七歲的時候凱蒂遇上了約翰尼·諾蘭,不管他是否是好朋友的男友,愛上了便去追,不管他是否窮困潦倒,義無反顧的嫁給他。

然而生活充滿未知,她滿心歡喜的開始美滿婚姻生活,因為一個孩子的到來而變得窘迫。生活的不美好随之而來。

她艱難的生産時,丈夫不知所蹤。她的堅強和可愛在這裡第一次呈現。

她包容丈夫,認為自己在承受苦難的時候讓最愛的人守在身邊并不能減少自己的痛苦,反而還增加夫妻的痛苦,這是不對的。

這也許是一種自我麻醉,但着實讓人敬佩。

《布魯克林有棵樹》,一本相見恨晚的書

凱蒂依然愛約翰尼,但她對生活有了另外的期待。

“要給自己孩子更好的生活”,這個強大的信念一直支撐着她的一生。

她按照自己老母親經驗去定期存款,規劃每一天的消費,讓孩子們都接受教育,讓他們擁有對未來的美好幻想。

她是這個家的領航人,每一步都堅定的走向更好的明天。

凱蒂與生活對抗的強悍精神,讓她與約翰尼越來越遠。

她把自己最多的愛給了和約翰尼長的一模一樣的兒子雷尼,她偏心、固執。以為自己掩飾的很好,卻騙不過自己的女兒和丈夫。

但我更願意将她的這種偏心了解為她對約翰尼的移情作用。她把原本給約翰尼的愛都給了雷尼,把對約翰尼的種種期望放在雷尼身上。

這樣的偏心雖然讓人厭惡,但她的偏心正是她的柔軟之處。

《布魯克林有棵樹》,一本相見恨晚的書

約翰尼·諾蘭去世之後,凱蒂一個人帶着三個孩子繼續生活,不斷的做工補貼家用,直到把女兒送上大學,遇到了真心敬愛她的男人。

最後他們一家搬離了布魯克林區,終于把苦難甩在身後,迎來了新的美好的生活。

3 一個人最好的成長,是保持獨立思考勇敢向前

弗蘭西是《布魯克林有棵樹》的主人公,她從小聰慧敏銳,熱愛生活,也熱愛着生活給予的一切。

弗蘭西喜歡思考,善于觀察。她的眼睛不放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布魯克林有棵樹》,一本相見恨晚的書

她第一次思考關于老去這件事,是因為看到一個老人醜陋的腳指頭。

她第一隻知道其他地方的人如何看待從小在生活在布魯克林區的孩子和大人,是她在入學考試前的打疫苗針的時候,看到那些從業人員眼中的厭惡與悲憫。

她知道媽媽的偏心,但她依然愛媽媽和弟弟。

她知道爸爸的無能和不負責任,但她同樣知道爸爸愛她們一家,她了解爸爸苦悶。

她在作文裡歌頌爸爸,被老師批評是“肮髒的”,從此她知道老師并不都是對的。

她熱愛讀書,思想獨立,她用眼睛用心去看這個世界。

《布魯克林有棵樹》,一本相見恨晚的書

凱蒂曾經對自己的偏心做出解釋。她說,即使她阻止,弗蘭西還是會向着自己的路走下去,但是雷尼不會。

弗蘭西就是這樣的女孩。她很早就知道自己要什麼,她看得清生活的本質,也知道人不能一概而論。

弗蘭西擁有媽媽的強悍,爸爸的柔情。她像一棵不斷向上的大樹,仰望天空,永不止步。

《布魯克林有棵樹》,一本相見恨晚的書

我想,勇氣這個東西,往往是苦難的生活給與的附贈品。

相比大時代的悲怆困窘,我們個人所遇到的那點苦難或悲傷,其實不值一提。

先前看報道叙利亞的新聞,看到那些生活在戰火中對死亡和鮮血已經麻木的兒童們,我心裡不禁升起一股悲涼來。也許這個世界永遠存在戰火,總會有活在窮困或死亡的威脅中的人,是以那些能給人力量的作品才會經久不衰。

而這種力量不僅僅是苦難之後的圓滿(本書中最後凱蒂嫁給了一個幾年前就心儀她的議員,弗蘭西終于在自己的努力下順利進入大學。他們一家終于從那麼窮困髒亂的布魯克林走了出去),更多的是面對苦難時懷有永不妥協的精神。

前幾天看到這樣一句話“不怕這個世界對我們殘忍,怕的是我們對自己放縱”。

任何時代都不乏永不妥協的奮鬥精神,但隻有真正置于苦難之中才能驗證你的心有多堅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