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永遠不會過時的成長讀物——《布魯克林有棵樹》擁有感想象力精氣神。

作者:斐子翻書

一本好書總能陪伴讀者不斷成長,無論在哪個人生階段讀到,都能有不一樣的感觸和收獲。最近重讀,有了新的感悟。年輕的時候總是向往“生活在别處”,但随着年歲的增長和閱曆的漸豐往往更專注于過好“眼下的生活”,也就更贊同書中關于所謂充實的生活便是“養個孩子,栽棵樹,寫本書”的觀點了。這絕不是一種妥協,不是對詩和遠方的背叛,而是尊崇内心的堅守。

作家貝蒂·史密斯書寫的《布魯克林有棵樹》正是這樣一本好書,通過講述閱讀如何讓卑微的生命變得高貴,講述知識如何改變人的修為和命運,講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撐孩子實作自己的夢想,在讀者心裡播下一顆“種子”,汲取來自成長的養分和光源,最終長成了形狀不一,卻同樣堅韌挺拔的“布魯克林的那棵樹”。

永遠不會過時的成長讀物——《布魯克林有棵樹》擁有感想象力精氣神。

這本書釋放出來的最大力量我認為是“希望”,正如書中所說“活着,奮鬥着,愛着我們的生活,愛着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作。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無論現實如何貧瘠,擁有的如何匮乏,但隻要有希望,有夢想,有行動,就一定能從黑夜中感覺到微光,從微光中找到方向。

下面,節選書中的3個片段分别對應3個關鍵詞,分享給大家。

弗蘭西喜歡聞咖啡的氣味,喜歡咖啡那熱熱的感覺。在吃面包吃肉的時候,她總用一隻手握着咖啡杯子,享受着咖啡的溫暖。她時不時還去聞一下那又苦又甜的味道。這比把咖啡喝下去還強。飯後,咖啡會倒進洗碗池裡......她很享受把它倒進洗碗池排水管的感覺,這時候她覺得自己很潇灑、很奢侈。每當兩位姨媽看到咖啡被倒掉,免不了要對這種她們眼裡的浪費行為數落一番。但是,弗蘭西媽媽總會解釋說:“弗蘭西和其他人一樣,可以每頓喝一杯咖啡。如果她覺得倒掉比喝了好,那也隻好随她了。我個人覺得,我們這樣的人家,偶爾能有點東西浪費也不錯,好歹也能體會手頭有錢、不用東拼西湊是個什麼感覺。”

弗蘭西的祖母,一個大字不識的老婦人,卻有着今天看來都難能可貴的觀念:孩子得有想象力。想象力是無價的。孩子得有一個隐秘的世界,裡頭住着從來不存在的東西。她得相信,這很重要。她先得相信這些不屬于人世的東西。這樣一來,等世道艱難了,孩子就可以回去,住到想象裡頭。

雖然弗蘭西的祖母一生都沒有通過存錢實作擁有一塊土地的夢想,但她還是鼓勵弗蘭西的媽媽養成存錢買地的習慣。即使窮得叮當響,還是得想方設法從每項花費中摳出一分、三分錢,積少成多。可以說,她們存的不是錢,是一種身處困境,但不妥協不淪陷,努力墊腳向上攀爬的精神。這種精神的傳承,也影響了弗蘭西,最終為她打開了人生的另一扇大門。

永遠不會過時的成長讀物——《布魯克林有棵樹》擁有感想象力精氣神。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如果你也對這本書感興趣,你也有相同或不同的聲音,歡迎評論交流。

謝謝你的時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