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時代哪些城市閃亮?京滬提供了超過國内1/3的雲計算能力

雲計算是中國綜合國力的發展根基,深度推進各行業的大資料經濟發展程序。那麼在雲時代,哪些城市走在前列呢?

在日前舉行的2016上海雲栖大會上,阿裡研究院、阿裡雲、itvalue聯手研究的《中國雲栖創新》正式釋出。“中國雲栖指數” 來自阿裡雲的雲計算、大資料的全量線上資料分析,是量化描述中國雲上創新創業程序的名額,由“雲服務投資指數”、“雲計算力指數”、“大資料指數”、“雲應用創新指數”、“雲應用需求指數”5個子指數構成。

報告顯示,2015年度top10“中國雲創城市”,依次為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廣州、成都、蘇州、南京、重慶、廈門。中國雲創城市分布多聚集在環渤海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以及作為内陸創新沃土的成渝城市群。

《第一财經日報》記者統計發現,除了成都和重慶外,其他8個城市均分布在沿海地區。

其中,雲創榜第一陣營由top5的“雲創城市”組成,包括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廣州這五個城市。憑借名牌高校人才資源、網際網路上市公司生态圈、完整的創業配套設施、強勁的市場需求,以及城市管理者極具前瞻性的戰略遠見與轉型執行力,這五大城市已形成數個頗具規模的新興雲上産業帶。

第二陣營由5座具有創新思想與技術能力的二線城市組成,包括成都、蘇州、南京、重慶和廈門。這五個城市創新思路開闊、曆史包袱輕、轉型動作快、針對性教強,已經逐漸形成雲上特色産業群落,領先于其他數百個地級市。

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城市是杭州。雖然杭州的經濟總量在全國排名僅僅位列第十,與廣州、深圳、天津、重慶均有一定的距離,但杭州的“雲栖指數”卻僅次于京、滬,而且排在深圳、廣州之前。

杭州的主要特色是在電商領域。尤其行業龍頭阿裡巴巴的帶動下,杭州的資訊經濟在全國獨領風騷。據不完全統計,杭州集聚全國超過三分之一的電子商務網站,同時,在電子支付、雲計算、快遞、網絡營銷、資訊技術、營運服務等領域湧現衆多專業的電子商務服務商,杭州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電商之都”。

杭州濱江區不足百平方公裡的範圍内,集聚了30多家上市公司。除阿裡外,還有士蘭微電子、恒生電子、信雅達等一批國内科技人員創辦的上市企業,以及智慧安防國内前三強的海康威視、大華技術、宇視科技。濱江區彙聚了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和大資料等智慧産業的企業。

另外兩座入圍的非省會城市蘇州和廈門也頗為引人關注。

蘇州和廈門的都是城市規模不大的著名旅遊城市,城市環境優美,區域經濟和人文教育基礎也都十分不錯。過去兩地都是傳統的外貿型城市,但近幾年在外貿出口受阻後,兩地正處在加快轉型的過程中。廈門島聚集了一批網際網路企業,包括美圖秀秀、美亞柏科、咪咕動漫、4399、三五互聯、易聯衆等,其集聚發展的态勢十分明顯。

當地的一位it界人士對《第一财經日報》分析,廈門網際網路産業特點與城市特點十分相似,都是“小而美”。廈門即使出不了bat、小米這樣的巨頭,但在一些細分領域,仍做得有聲有色。廈門的城市環境也挺适合這些網際網路企業創業發展。

以省級地區為機關,全國雲上的創新效能與資源聚集在北京、廣東、浙江、上海四個地區,其消耗的雲計算資源、使用的資料規模、互動的網絡流量都遠高于其他地區,成為名副其實的大資料“創新高地“。北京在雲計算力、資料規模、雲服務投資三方面遙遙領先;廣東省的雲應用創新與需求十分活躍;浙江省、上海各方面發展相對均衡。另一方面,江蘇、山東、福建、四川、河南的創新能力正在迅速崛起,本地大衆對雲應用的需求旺盛,推動雲計算的消耗量不斷上升。

阿裡研究院進階專家田豐認為,雲創“頭部地區”遙遙領先“長尾地區”,符合“帕累托法則”。“在阿裡雲上,頭部top5省市提供了全國74%的雲服務投資,消耗了全國68%的雲計算力,擁有了全國81%的大資料量,吸引了全國78%的雲創新應用流量,産生了全國45%的雲應用需求,而尾部24個省市還未進入雲端的dt時代”。

其中,北京與上海兩個城市共集聚了全國2/5的雲投資,并提供超過全國1/3的雲計算能力、全國1/3的雲創新應用,擁有接近全國1/2的大資料量,形成“馬太效應”。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