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智慧城市建構下的營運商新商機

近年來,智慧城市在我國蓬勃發展,呈現遍地開花之勢。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95%的副省級城市、76%的地級城市,總計超過500座城市,均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這一數字占據全世界智慧城市建立總數的一半以上。

同時,ppp模式的引入破解了一直以來制約智慧城市發展的“融資難”的問題;而發改委和交通運輸部聯合出台智能交通its“321”總體架構,“智慧銀川”、“智慧棗莊”等樣闆城市的建成,又使得過去紙上談兵的智慧城市開始落地、開花和結果,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庭。

來自工信部、科技部、住建部等的官方預測數字顯示,智慧城市的市場規模約為4萬億元。那麼,對于營運商而言,智慧城市的具體機會何在,有哪些能力優勢可以利用,可以從哪些點發力?

營運商的三大角色

中科創想智慧研究中心總經理顧先立認為,智慧城市的本質在于運用各種資訊和通信技術手段,對城市運作的各項關鍵資訊進行收集和分析,并對各個領域的需求做出智能響應,是以連接配接是智慧城市的基礎,而這正是三大營運商在智慧城市中的首要機會所在。

目前,中國移動正兩翼齊飛,打造固移融合的網絡優勢:在移動網絡方面,已經建成了132萬座4g基站,規模位居全球第一;在固定網絡方面,高起點建構全光網絡,推進傳輸網建設。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也在一方面加大4g網絡建設力度,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光進銅退”的改造,例如中國聯通計劃2016年底将在國内建成全光纖寬帶網,中國電信計劃到2017年在全國範圍基本實作全光網絡覆寫。

手握豐富通信基礎設施資源,營運商将擔當起智慧城市的通信和資訊基礎設施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建設覆寫好、品質高的智能網絡,提供随時随地、多種多樣的接入,為智慧城市打下基礎。

顧先立認為,除了基礎設施之外,營運商在平台和應用方面還可大展拳腳。在平台方面,營運商可以為各個行業搭建公共服務平台,把通信能力和資訊處理結合起來,提供通信接口能力、計費能力、客戶管理能力、服務能力等,其中服務能力包括開通、切斷、報修、投訴等。在應用和内容方面,營運商可以針對一些公衆型的應用和行業應用,利用自己的網絡和使用者優勢,與提供專業服務的研發者合作,共同推進使用者的資訊化發展。

挖掘大資料的“金礦”

雖然智慧城市呈現加速落地的态勢,但是交通擁堵、空氣污染、城市内澇等問題在很多地區依舊嚴重,智慧城市并不智慧。業内人士認為,缺乏部門之間的資料共享與應用,部門之間“條塊分割”造成“資訊孤島”現象嚴重,是主要原因所在。

對此,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盧希表示,下一步将以政府為引導,以企業為主體,集中力量建構以雲計算、大資料等新業态融合創新的生态體系,形成一批規模化、特色化的資料開放和共享機制。

由此可見,大資料已經成為未來智慧城市的關鍵。對于營運商而言,其各大資訊系統記錄的資料,為其開展大資料應用奠定了良好基礎,也将成為營運商在智慧城市産業中的新商機。受訪專家認為,營運商可以進一步規範資料的标準化、準确性、完整性建設,加大資料開放和共享機制的建立,制定完善的大資料解決方案,以推動大資料解決方案和産品在智慧城市領域的應用落地。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