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迎來大資料“黃金時代” 資料安全需求更加迫切

大資料作為資訊産業的最新熱點,近兩年不斷得到國家重視和社會關注。在政府層面,去年9月,國務院出台了“促進大資料發展行動綱要”,随即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進一步實施國家大資料戰略;産業界也是積極行動,來自網際網路、it以及傳統通信領域的各家企業紛紛加快了對于大資料技術與應用服務的研發推廣。

如中國電商巨頭阿裡巴巴近日披露,其關聯公司菜鳥網絡借助于大資料技術,已經将快遞服務覆寫到了全球224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西班牙、澳洲、日本、南韓等國家,印度等新興市場業務正在逐漸開展。

國家發改委也在近日下發了“關于申報大資料領域創新能力建設專項的通知”,不僅明确了相關專項建設的目标、内容和重點,還将圍繞大資料基礎技術和應用技術兩個次元,組建13個國家級大資料實驗室。

這其中,在提升大資料基礎技術支撐能力方面,重點内容包括建設大資料系統計算技術、大資料系統軟體、大資料分析技術、大資料流通與交易技術、大資料協同安全技術等五類國家工程實驗室。

可以說,目前大資料在中國已經具備了根植的厚土,不再是空中樓閣,面向大資料的業務應用正在快速向各行業領域滲透。在近期召開的2016中國大資料技術與應用研讨會暨聯盟成立大會上,工信部通信發展司副司長陳家春表示,中國已經為大資料發展做好了準備,主要基于四大優勢基礎。

中國市場迎來大資料發展機遇

首先,産業基礎不斷夯實,截至今年6月,國内網民數量達到7.1億,行動電話使用者規模突破13億。如果按照每戶月均接入流量700m計算,那麼中國的網際網路規模将進入g時代,而每天産生的資料量更是極其龐大。有資料顯示,我國資料總量正以年均50%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0年将占全球21%,中國正在成為真正的資料大國。

其次,技術基礎不斷進步,我國的資訊通信技術正在逐漸縮小與國際先進水準的差距。一些軟硬體企業逐漸掌握了大資料相關核心技術,一些網際網路企業已率先建設大資料平台并開展營運。對于大資料産業發展中推崇的開源模式,來自中國的産業企業也是積極貢獻,不斷加重自身在開源标準中的比重。

再次,産業環境逐漸成熟,資料統計顯示,2015年我國雲計算帶動了上下遊産業規模超過了3500億元,這為大資料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礎支撐,一批新興的大資料企業崛起,各種新模式業态脫穎而出,形成規模的同時也吸引了社會資本,良性的大資料發展環境正在建立。

最後,市場應用逐漸擴大,一些網際網路企業率先利用大資料技術開展資料資源整合和挖掘,并應用于網絡的社交、電商、廣告、搜尋等多種業務。多行業不斷基于大資料推出應用服務,比如在金融行業,一些網際網路金融平台推出的基于大資料的風險防控、信用評價等應用取得了不錯效果。

保證資料源安全性是首要瓶頸

不過,陳家春副司長也表示,盡管大資料産業在中國得以發展,但依然存在挑戰和瓶頸,比如資訊互通、共享機制尚未建立、技術創新仍顯不足、法律法規及标準尚待完善、人才資源仍然短缺等。

尤其在保證資料源安全性方面,目前在法律法規和行業監管方面還存在很多空白,這也是相當一部分政府機關遲遲未能公開資料的主要顧慮之一。

可以看到,現階段大資料主要集中在政務、電信、金融、網際網路等領域,而更大規模的資料資源則是掌握在政府部門,雖然從産業發展的角度出發,資料共享是大資料的發展基礎,但共享的同時,如何有效利用資料源及保障資料源的安全性顯得更加急迫。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