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伶盜龍、實雷龍、跷腳龍在這裡出沒過,承德避暑山莊發現大量侏羅紀恐龍足迹

伶盜龍、實雷龍、跷腳龍在這裡出沒過,承德避暑山莊發現大量侏羅紀恐龍足迹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2019年12月6日,中美澳科學家宣布,他們的研究團隊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區的恐龍足迹研究。令人稱奇的是,絕大部分足迹分布在承德避暑山莊,這個世界聞名的中國皇家園林的地面上,是世界罕見的古生物遺迹化石與人文曆史相結合的案例。這些恐龍足迹數量大,儲存好,對研究恐龍的演化有重要價值,并對進一步探索恐龍行為習性、生活環境以恢複該地區古環境及其地質時期氣候變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足迹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教授、澳洲昆士蘭大學的安東尼·羅米裡奧博共同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古生物學期刊《白垩紀研究》上。

以帶毛的恐龍、原始的哺乳類動物和被子植物為代表,中國東北部的燕遼生物群和熱河生物群舉世聞名,前者距今約1.67億年,後者約1.35億年,這兩個生物群之間存在巨大的脊椎動物化石記錄空白。從燕遼生物群到熱河生物群,這一漫長的變化記錄在土城子組中,目前僅發現有朝陽龍、宣化角龍和腕龍類的骨骼化石。土城子組發現過大量的恐龍足迹,是對動物群演變過程的重要補充。其中,河北承德就有大量的記錄。河北承德位于河北省的東北部,西南臨北京市與天津市,東南臨唐山市與秦皇島市。該區分布着一套較厚的地層,稱之為土城子組。土城子組的足迹化石第一次被報道是1992年。1992年4月5日,哈佛大學的生态學家福曼和北京大學地理系主任黃潤華在承德旅遊期間,在承德避暑山莊的熱河泉動側和東南側的厚闆上發現了超過20個恐龍和鳥類腳印。而後,在須彌福壽廟正門和牌樓的厚闆上發現了超過40個長度在6厘米到20厘米之間的恐龍和鳥類腳印。1992年的4月21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郭建崴和尤海魯對承德地區進行了調查并且在熱河泉附近的鋪路石闆表面上發現了單個的足迹化石。而後,該區域發現恐龍足迹的新聞就經常在媒體上出現。2006年,科羅拉多大學(丹佛)馬丁·洛克利教授等學者描述了該地區發現的一塊厚石闆上的四個鳥類足迹,歸入水生鳥足迹。然而,除了這四個鳥類足迹之外,承德地區的恐龍足迹幾乎是一片空白。

伶盜龍、實雷龍、跷腳龍在這裡出沒過,承德避暑山莊發現大量侏羅紀恐龍足迹

2007年開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團隊陸續對麻地溝、避暑山莊、須彌福壽之廟和普陀宗成廟(小布達拉宮)等地的大量恐龍足迹化石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不僅豐富了中國恐龍足迹化石記錄,同時也為承德侏羅紀最晚期的恐龍活動進一步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從避暑山莊地面的大量無脊椎動物遺迹來看,距今1.5億年前的世界應該是一片較為平靜淺水湖畔,有着平坦的沙地。這也是各種小蟲與恐龍能留下足迹的先決條件。邢立達團隊重點考察了産出鋪路石闆的麻地溝足迹點,該足迹點海拔約800米,西坡和北坡均有民居分布,這些建築不少都是由當地的石頭搭建而成。在1979年至80年代初,承德避暑山莊和八座周圍寺廟的修建都采用了這些地區的石闆。2001年的春天,承德縣政府宣布将麻地溝定為縣級文物保護機關。目前在麻地溝遺留的足迹已經不多,而大量的足迹是儲存在避暑山莊的地面上。

伶盜龍、實雷龍、跷腳龍在這裡出沒過,承德避暑山莊發現大量侏羅紀恐龍足迹

經過詳細的考察,該區至少儲存了以下幾種類型的恐龍足迹:

一,恐爪龍類足迹。産于麻地溝足迹點,平均長度為8.7厘米,足迹具有兩趾印痕(第iii 趾和第iv 趾)和圓形腳跟,這種形态表明了其與恐爪龍類的親緣關系,被歸入伶盜龍足迹(velociraptorichnus)。恐爪龍類足迹在世界上的發現較少,目前僅有我國山東的馳龍足迹、四川的伶盜龍足迹、南韓的哈曼馳龍型足迹等。這些足迹都發現在白垩紀早期,而土城子組此前發現過猛龍足迹,是這個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員之一。恐爪龍類恐龍包括了伶盜龍類與傷齒龍類,這類恐龍的共通之處就是它們都長着大型的、彈簧刀般的第Ⅱ腳趾,這是它們捕獵的“殺手锏”。有趣的是,該第Ⅱ腳趾在恐龍平時行走時并不與地面接觸,于是就留下了兩趾型的足迹,這些足迹統稱恐爪龍類足迹。

二,實雷龍足迹(eubrontes)和跷腳龍足迹(grallator)。分布在承德各個足迹點,這些三趾足迹至少有140個足迹,其中130個是完整的足迹。這些足迹平均長13.4厘米,長度在4.1厘米到23.4厘米之間變化,其中長度小于10厘米的足迹被歸為小型足迹,長度在10厘米到20厘米的足迹被歸為中型足迹,長度大于20厘米的被歸為大型足迹。所有的足迹中,以中型足迹為主。這些足迹分為兩個類型,形态類型a,中趾比較短,屬于獸腳類恐龍足迹中的實雷龍足迹(eubrontes),形态類型b,中趾比較長,歸屬于跷腳龍足迹(grallator)。這些足迹屬于兩足行走的中小型肉食性獸腳類恐龍所留,由于沉積物比較柔軟潮濕,是以腳墊不是很清楚,末端的爪痕明顯,功能趾為第二、三、四趾,隻有極個别足迹留下拇趾迹。

三,南韓鳥足迹(koreanaornis),分布于麻地溝足迹點。該足迹點儲存了至少四條連續的三趾行迹。這些足迹平均最大長度為3.4厘米,最小長度為2.5厘米,最大長度為4.6厘米。從形态上看,這些鳥類足迹被歸為南韓鳥足迹類型。南韓鳥足迹最初發現于南韓鹹安郡,是一類非常典型的中生代鳥類足迹。南韓鳥足迹屬于鸻鹬類足迹,鸻鹬類在英文中被稱為shorebirds,直譯為濱鳥類,這些鳥類中最大的不過體長70厘米,體重400餘克,是以也稱之為小型涉禽。它們的共同特征是,大部分時間栖息于各種濕地,主要以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為食,絕大多數種類有遷徙習性。

四,可能的雷龍足迹(brontopodus)。承德避暑山莊足迹點産生了一些橢圓形的痕迹,長度28.9厘米,寬22.6厘米。在形态上類似于蜥腳類動物的後足迹,例如白垩紀最出名的蜥腳類動物足迹:雷龍足迹(brontopodus)。但是,由于儲存較差,沒有行迹,目前還不能完全确認。

邢立達介紹,本次考察他們發現了一個多元化的土城子恐龍動物群。該動物群顯然是由蜥臀目(包括獸腳類和蜥腳類)組成,其中又以獸腳類,鳥類占絕大多數的。承德地區這些豐富的足迹記錄表明,我國華北地區的恐龍演化記錄基本上是連續的,從燕遼生物群開始,到土城子足迹動物群,再到熱河生物群。目前,邢立達團隊正在與承德相關部門密切溝通,讨論下一步的保護與利用方案,促進旅遊業與科學普及的發展與落地。

欄目主編:黃海華 文字編輯:黃海華 圖檔編輯:笪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