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超大規模雲服務提供商處學習效率

企業資料中心團隊可以從超大型雲服務提供商那裡學習到相應的重要的經驗教訓。與此同時,企業還應重新思考其備援政策,并考慮采用諸如像sdn這樣的技術來幫助提高效率。

現如今,在資料中心領域,超大規模雲服務提供商所帶來的效率和自動化程度的提高也已經開始逐漸轉為向傳統的資料中心普及了。

從最新的冷卻技術到自動化配置的一切都是為了提高普通企業資料中心的效率,并幫助降低成本。

vantage資料中心的首席營運官,亞馬遜網絡服務(aws)基礎設施營運前任副總裁chris yetman表示:“您企業正在獲得起草效應,就像您在參加一場賽跑一樣。跑得快的在前面領跑,落在後面的每個競争者也都在這樣的氛圍下奮起直追。”

從超大規模雲服務提供商處學習效率

同理,那些落後、因仍在采用舊的運維方式而陷入困境的資料中心it上司者們可以從超大規模雲服務提供商那裡學習經驗,并吸取教訓。資料中心設施咨詢機構uptime institute的it優化和戰略副總裁todd traver表示,今天的許多企業組織機構都在努力地做出關鍵決策。

他說:“最大的益處來自于上司層占據了強硬立場的企業組織機構,并已制定了相應的機制,以追蹤利用和目标。”

反思備援政策

直到大約四年前,大多數企業都還在依賴于2n基礎架構,這是一種備援政策,其中資料中心每款基礎設施元件的數量是資料中心基本營運所需元件數量的兩倍。例如,如果一家公司需要10台伺服器進行正常運作,那麼一個2n架構将需要20台伺服器。現在,由于應用程式的多樣性,以及對實體基礎設施的依賴性較小,是以混合架構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更多的企業組織則更傾向于采用n + 1備援架構,這種方法使公司隻保留比正常運作所需隻多一個的備用基礎架構元件。

一家位于美國舊金山的托管服務提供商digital realty trust公司的全球業務進階副總裁丹尼·萊恩(danny lane)表示,在過去幾年中,客戶已經減少了對2n備援架構的依賴。

lane表示說,虛拟化技術和雲架構固有的應用彈性已經幫助digital realty公司的客戶們将其硬體占地面積減少了約20%。

盡管如此,根據idc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隻有9%的it上司者相信他們的資料中心得到了優化,這項調研是idc受一家設在美國明尼蘇達州伊登普雷利的資料中心設計和管理提供商datalink公司的委托進行的。毫無疑問,如果拿同樣的問題來采訪諸如aws、microsoft或google等超大規模雲服務提供商,則又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

datalink的虛拟化和雲計算實踐總監kent christensen表示:“這告訴我們,一般的普通企業現在并不覺得他們是在像aws雲一樣運作的。 “他們的确正在演變,但是仍然覺得發展速度還不夠快。”

一個重要的起點可以從重新評估高可用性(ha)和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維護性(ras)功能開始着手。戴爾emc超大規模基礎設施部門(extreme scale infrastructure unit)總監jyeh gan表示,企業需要擺脫備援和彈性必須建立在每一塊硬體中以防止故障的想法。相反,企業組織需要從硬體抽象軟體,以便其可以在一切之上運作,然後采用設計用于能夠克服硬體故障的彈性應用程式。他說,這樣可以沒有ha和ras的功能。

gan表示說:“大多數企業遠還未達到這一程度,但他們也不會在這一程度水準持續多年。” “即使是超大規模供應商也沒有完全達到這一程度水準。”

通常情況下,當一家公司在市場競争中面臨對手的競争時,落後的企業将積極部署現代化。經常,當他們采用一些超大型資料中心營運商的經驗教訓時,gan說。

但是,這一過渡不可能非常突然,也不會非常簡單。相反,這需要分階段完成,他指出,他所在的公司正在與逐漸删除ha和ras系統管理功能的公司合作。他說,擁有一套旨在部署,管理和監控伺服器的軟體的公司不應該從消除整個套件開始。而應該轉移到redfish環境——借助一款标準的restful api來管理伺服器——将其作為一個初始步驟。

gan表示,企業組織很容易了解到保持競争力的驅動力,但是,在資料中心操作人員面臨這麼多不熟悉的概念和技術的前提下,很難順利和有條不紊地完成整個過程。

雲計算

大型公共雲服務資料中心的特點已經開始在更典型的企業組織通過使用企業内部部署的本地産品中更頻繁地出現了。分析公司idc的一名研究主管kuba stolarski說,在超大規模雲提供商架構之後,超融合基礎設施在一般性的普通企業也開始被模組化。

他說:“這真的是采用了google,facebook等的模式來确定如何更有效地進行虛拟化存儲。”

vantage公司的yetman說,在另外一些企業組織機構的資料中心中已經開始出現的進步是軟體定義的網絡。

yetman說:“一家像aws或微軟這樣的大型雲服務提供商所做的便是尋求方法來削減更高的成本開銷。”

這導緻了低成本交換機的設計和開發。他說,企業可以複制傳統供應商所提供的産品,并避免每台交換機花費數千美元,轉而購買800美元的産品,也同樣奏效。

facebook、微軟azure和aws都使用标準硬體來建構自己的路由器版本。一些具有定制基礎設施的大公司,如facebook和linkedin,已經分享了他們的設計。 yetman說:“每家企業都可以從中受益,并以更低的成本建構一個網絡,而且仍然可以合理地獲得支援。”

uptime的traver,還擁有二十多年在ibm從事各種資料中心設計和效率項目的經驗,他表示說,超大規模雲服務提供商對資料中心的有條不紊的管理使他們與大多數企業組織差別開來。

超大規模資料中心營運商知道如何在任何特定情況下做出反應,而許多企業則可以從中獲益。

例如,一項典型的業務可能依賴于員工之間經常互相交流來運作資料中心。相反,超大型資料中心營運商可能在世界各地的資料中心位置擁有數百人負責運維。為了整合分布式知識,超大規模營運商通常使用文檔化的方法來維護特定的運作書。

效率自動化

超大規模營運商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人工手動流程的自動化和使用同質的伺服器。

traver說,企業已經開始減少在資料中心中安裝各種類型的伺服器和虛拟機了。資料中心營運商的變化越來越小,可以更好地管理工作負載。高效的企業組織将把伺服器與管理所有伺服器整體的協調層組合在一起。

為了達到峰值使用率,資料中心營運商需要預測實際機架載荷,這對于大多數大型企業而言是困難的,aligned資料中心首席執行官jakob carnemark說。

他說,超大型資料中心的密度通常平均每機架15千瓦,這是目前大多數資料中心密度的五倍。企業組織需要預測資料中心密度,以便管理基礎架構效率。

carnemark表示:“除極端超大規模企業以外,任何企業都可以做到這一點。”

yetman表示,銷售資料中心産品的供應商已經注意到超大規模雲提供商所采用的政策,并應盡快開發可供更多典型客戶使用的管理工具。

例如,google已經開始使用人造智能(ai)來管理其資料中心的冷卻。這使得他們每年在冷卻成本方面實作了10%的節約。任何企業對于冷卻成本減少10%無疑都是相當歡迎的。對于google而言,這意味着節省1億美元。

“如果dcim提供商們足夠聰明,那麼他們将會看到他們如何能夠複制這種成功,并将效率傳遞給他們的客戶,而這些客戶往往是企業。”yetman說。

雖然ai對于許多公司來說太複雜了,但至少有一家或兩家供應商将能夠很快複制google所做的工作,以幫助企業組織以類似的方式管理資料中心環境。

除了缺少超大規模外,沒有什麼其他的因素會妨礙一般性的企業組織的資料中心實作超大型資料中心的效率。

克裡斯坦森說,一家已經認識到需要實施類似雲服務效率的企業往往會試圖讓整個資料中心團隊都參與進來。如果有阻力,他已經看到有公司會讓另一個團隊來做。

他說:“這另一支團隊将會帶來一個新的想法和理念,并嘗試做出改變,但這另一隻團隊的運作會随着時間的推移變得不那麼有價值。因為事情的變化是很快的,人們需要不斷的調整。

本文作者:佚名

來源:51cto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