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幹貨篇:創業對待資料挖掘要注意這5點

網際網路+大資料已離不開我們的生活,在企業運作中也是同理。要想讓企業快速發展起來,學會利用資料是必備基礎之一。本文來源于科技部落格venturebeat,作者是遊戲開發平台gamesalad ceo stephen nichols,通過分享自己的企業在資料利用上的經驗,提醒衆多的創業者不能隻憑感覺行走,要用資料說話。

不管是多麼小型的創業公司,對于資料挖掘這塊都必須要不斷擴大、不斷深入。擁有越多的資料來源,有更多的資料可以分析,進而得出更準确完美的結論,最終才能更成功地為特定客戶群服務。

我們公司在做自己的資料驅動工作時學到的最大教訓是——在建立産品之前先努力做好資料和情報的收集分析,并且,從第一天開始就把高度注意力放到使用者上。以下是對待資料需要注意的5個要點,或将有助于你從資料中挖掘有價值的資訊。

1.先收集使用者資料

做資料驅動前,先做好對使用者的資料收集。不斷挑戰自己的假設:使用者會是誰?你希望他們是誰?雖然可能先是簡單地對網站的訪客進行調查,例如詢問“是什麼促使您來到我們的網站?”但這其中也蘊含着你很有可能忽略的重要資訊。

利用有效的工具(如實際使用者行為的錄像記錄)去分析人們從一開始到最終買單的浏覽過程是怎麼變化的,是什麼讓他們通路這個頁面,而不是其他頁面?衡量使用者在做什麼,并确定哪些關鍵績效名額(kpi)需要提高。産品的疊代和使用者體驗的提升都是讓kpi往正确方向前進的因素。

在這裡也可以一提很受歡迎的a/b測試(a/b測試是一種新興的網頁優化方法,可以用于增加轉化率注冊率等網頁名額),但我并不依賴于它去做任何決定。它需要消耗大量的流量和耐心去完成統計、驗證假設。在大多數情況下,最好選擇忽略它,而是專注于kpi以及産品疊代。

2.一開始就從資料出發

在設計産品之初,要考慮使用者群體的回報。通過資料分析工具去分析、設計産品,多元度利用和分析這些資料,可以在以後的改造中節省很多力氣。這樣一來,初期的産品也可以讓你和使用者更近,進而觀察使用者和産品是如何互相影響的,而不是單純拿一堆調查問題覆寫他們。

3.學會整理資料和管理客戶流量

在我們公司,對于不同的功能我們會用不同的供應商,包括資料路徑、客戶支援和市場營銷自動化等。mixpanel(一家資料跟蹤和分析公司)有着我們的所有原生資料,它監控使用者流量,進行留存分析,并建立了轉化管道分析。segment.io(為移動開發者提供便利的分析資料分發服務的公司)可識别使用者,跟蹤使用者的活動,和路由資料到合适的位址。内部通訊可觸發基于事件的消息以及處理自動化留存資訊并參與到營銷當中。這讓我們可以确定使用者的喜好,比如他們是從哪裡登入的,是怎麼來到這個網頁,以及他們将要去哪些網頁。我們還使用了自定義路由系統,讓資料保持幹淨,這對于成千上萬的使用者産生的大量事件而言是特别重要的。

4.通過有效的政策以簡化流程

我們一早就明白快速疊代的真理:宏大繁雜的設計并不可行。通過快速靈活的模式,我們不但做到從系統上滿足業務的日常需求,還騰出時間和精力去思考新的選擇、探索更多的可能替代政策。

我們不斷地衡量,檢讨,改正,以及重複。按月或季度來計劃,有助于提高靈活性。我們每天都不停地關注每個部分、每個細節,去發現我們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一步一步解決那些最困難,最重要的問題,然後疊代産品。

在确立最适合業務發展的使用者原型時,使用智能的政策避免陷入尋找原型的怪圈中。找出誰在使用你的産品,這看起來很簡單,但它也涉及到查找原生資料以及找出相關性等問題。這些程式和資料包都存在于r和physon(資料分析主流程式設計語言)中,它可以幫助你決定需要哪些以及多少使用者原型。

5.賦予員工更多的權限

從“使用者的支援”到“使用者的成功”的轉變看似簡單微小,但對員工的态度以及使用者的滿意度會産生巨大的影響。“支援”意味着一種負擔,是你必須做的事情。而“成功”意味着分享,是你想要做的事情。“讓使用者成功”是每個員工的職責,是以他們需要被授予權利去代表客戶提出建議,被授權的員工也代表着被授權的使用者。

在過去,我們沒有工具可以去了解我們的使用者行為。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點選什麼,他們是從哪裡登入進來的。這樣子我們就可以與每一位使用者接觸,不管是通過某種管道還是為了處理個别問題。既然我們知道了誰在通路我們的網站,那麼,我們也可以通過他們來接觸更廣泛的人群。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根據這些資料繼續調整産品、滿足使用者的需求,而不是隻靠單純的假設。

在2016年或往後的時間裡,這(資料利用)将會是所有企業的一個基本能力,那些仍沉浸于靠猜測來順應發展的都将被淘汰。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