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雨果:透過戲劇的面具,我不僅看到了眼睛,還看到了星辰

作者:文學報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看點(點選檢視)

2019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原創插畫展開幕|第十五屆上海青年美術大展大獎揭曉|張定浩談寫作的職業和業餘|

雨果:透過戲劇的面具,我不僅看到了眼睛,還看到了星辰

“戲劇,這是一件浩大和巨大的事情,這是人民。這是人類,這是生活。一出劇,是一個人。青銅面具下,是有血有肉的面孔。還有深沉的無限。我透過面具的小孔,看到的不僅是眼睛,我看到了星星。”

在創作《莎士比亞論》的日子裡,維克多·雨果寫下了自己對戲劇的思考。

中國讀者認識雨果,往往是從他的小說開始,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笑面人》《九三年》,幾乎就是大多數中國讀者對雨果的印象。然而,身為法國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軍人,戲劇卻是雨果在他所在的年代為群眾所知的重要途徑,也是他最初投身文壇、大顯身手的用武之地。

雨果:透過戲劇的面具,我不僅看到了眼睛,還看到了星辰

布面油畫“《埃爾那尼》首演:論戰前夕”

(1903年)阿爾伯特·貝納爾/繪

首演過程中群衆噓聲不斷,标志着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對抗。

1827年,時年25歲的雨果寫成了篇幅長得難以搬上舞台的劇本《克倫威爾》,發表了《<克倫威爾>序》,并提出,正劇是現代人的史詩,應該糅合崇高和滑稽,反映人生百态,反對古典主義規則。正是這篇新穎大膽的長序,吹響了法國浪漫主義戲劇的号角。1830年,他的又一部劇作《埃爾那尼》(也譯為《歐那尼》)上演,标志着浪漫主義戲劇曆史地位的真正确立。雨果的劇作,展現了法國浪漫主義戲劇美學的最高成就。

曾編定雨果著作《自由戲劇集》單行本的法國教授阿爾諾·拉斯泰在文章記錄:在一生中,雨果寫下25個劇本,創造了570個人物。

近日,随着“維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展覽和“雨果的戲劇作品與翻譯”論壇的舉辦,上海的讀者和觀衆得以從多個側面了解這位文學巨匠在繪畫、戲劇、詩歌、裝飾藝術等多個方面的才華,如發現新世界一般,認識了一個"如大海般浩瀚"的雨果。

雨果:透過戲劇的面具,我不僅看到了眼睛,還看到了星辰

明珠美術館雨果戲劇主題論壇現場

雨果:透過戲劇的面具,我不僅看到了眼睛,還看到了星辰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談雨果的戲劇?

近日,明珠美術館攜手上海翻譯家協會青年譯者沙龍,邀請中法戲劇專家與法語翻譯家,舉辦了“雨果的戲劇作品與翻譯”論壇,結合展覽中雨果戲劇作品的視覺藝術呈現脈絡,從多重視角剖析以雨果為代表的浪漫主義戲劇流變,以及雨果名劇在中國的譯介與越劇改編,共同探讨在不同時代與地域情境下雨果戲劇的意義與價值。

主辦方介紹,本次展覽特意選取了雨果最具代表性的四部戲劇作品,從《埃爾那尼》首演的劇院論戰場景到其最後一幕的情節描繪,從《呂伊·布拉斯》19世紀演出時的道具展示到其人物形象描摹,從《呂克蕾絲·博爾日亞》中的單人肖像到《城堡衛戍官》的宏大戰争群像,通過雨果同時代藝術家的不同視角描摹,呈獻給上海觀衆最直覺的時代審美與曆史影像。

雨果:透過戲劇的面具,我不僅看到了眼睛,還看到了星辰

布面油畫“《埃爾那尼》:最後一幕”,(1903年)

愛德華·富尼耶/繪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談雨果的戲劇?”作為本次主題論壇的主持人,複旦大學外文學院法文系主任、上海翻譯家協會副會長袁莉回憶起自己當初在法國上學時的情形,“以前在法國讀書時,說起雨果,老師不會說他的詩,也不會說他的小說,主要給我們講解的篇章都是雨果的戲劇。為什麼?因為他的戲劇給法國文學史帶來了太大的影響。小說和詩歌的閱讀大部分是個人行為,但戲劇畢竟可以有一個規定場景,有一個場合,如果連演50場的話,雨果帶有革命性、颠覆性的劇作,具有直擊觀衆心靈的力量,給這個時代帶來了更大的沖擊力。”

她介紹了雨果戲劇作品在中國的譯介淵源。她表示,雨果戲劇與中國舞台也是淵源頗深。雨果第一部被介紹到中國來的戲劇作品是《安日樂》(angelo),自1910年被翻譯成中文後,吸引了包天笑、徐卓呆、曾樸、張道藩等不同譯者和作家進行重譯與改編,以《犧牲》《銀瓶怨》《安日樂》等不同的譯名出現,後來成為在中國舞台上多次上演的話劇《狄四娘》。

雨果:透過戲劇的面具,我不僅看到了眼睛,還看到了星辰

布面油畫《城堡衛戍官》(1903年)

喬治斯-安東尼·羅什格羅斯/繪

這是雨果生前創作的最後一部戲劇,标志着他浪漫主義戲劇創作生涯的結束,以及長女萊奧波爾蒂娜意外去世後,雨果作家生涯的暫時中斷。

越劇“雨果”,在上海連演50多場

一直關注中法文化交流和現當代戲曲的上海翻譯家協會會員李聲鳳博士,則介紹了20世紀50年代雨果名劇《歐那尼》改編成越劇《英雄與美人》的經曆。這也是越劇舞台上第一部保持“洋人洋裝”、以外國人形象來演的外國改譯劇,被當時的宣傳稱為是“創有史以來空前之盛舉”。

雨果:透過戲劇的面具,我不僅看到了眼睛,還看到了星辰

越劇《英雄與美人》說明書封面(李聲鳳提供)

“當時,越劇舞台上演出外國改譯劇已有一定的數量,但都是經過本土化的處理。比如,改編自《三個火槍手》的《山河戀》,把原作和和中國的東周列國時的故事做了嫁接。改編自《茶花女》的《香箋淚》,也是把故事發生地直接搬到了中國。相對來說,像《英雄與美人》這樣保持洋人洋裝、基本上按照外國作品原樣呈現的作品非常少見。當時的宣傳上面寫着‘布景服裝完全西洋風味’,就很強調這一點,是個重要的賣點。”李聲鳳說道。

雨果:透過戲劇的面具,我不僅看到了眼睛,還看到了星辰

尹桂芳飾歐那尼,張茵飾素兒(李聲鳳提供)

1950年12月27日至1951年的1月23日期間,芳華劇團在金都大戲院連演27天《英雄與美人》,演出場次多達50場之多,“以西洋形象出現在越劇舞台上的劇可以演這麼久,在當時是比較不錯的成績。”李聲鳳說。

雨果:透過戲劇的面具,我不僅看到了眼睛,還看到了星辰

尹小芳 飾 卡洛王(李聲鳳供圖)

論壇上,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宮寶榮、明珠美術館執行館長、策展人李丹丹、法國國立戲劇學院院長勞朗·古特曼導演也分别以“雨果為首的浪漫主義戲劇為何好運不長”、“維克多·雨果戲劇作品與視覺藝術”、“法國導演眼中的雨果戲劇”為主題作了發言。

展覽之外,你還可以“看”到什麼?

“複活”雨果戲劇

雨果:透過戲劇的面具,我不僅看到了眼睛,還看到了星辰
雨果:透過戲劇的面具,我不僅看到了眼睛,還看到了星辰

學術論壇舉行當晚,明珠美術館與法國裡昂國立高等戲劇學院、上海師範大學國際戲劇工作室(元劇場)合作,帶來由中法演員帶來的雨果戲劇《一千法郎賞金》。

海島流亡期間,雨果在創作小說《笑面人》的同時,也陸續寫成多部内容創新、風格輕松,有奇異構思、也有社會寫實的短劇,并結集為《自由戲劇集》。1886年,在雨果逝世一年後,這部戲劇集作為遺著出版。

現代題材的散文劇《一千法郎賞金》即收錄其中。故事圍繞錢與社會的話題展開,因與《悲慘世界》的精神世界相連,在這些年頗受關注。2002年,雨果誕辰200周年之際,這部劇本以《千元賞金》之名在北京上演。

明珠美術館希冀通過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探索并拓展美術館的功能邊界。正如明珠美術館執行館長與策展人李丹丹女士所言:“我們希望明珠美術館成為各學科、各門類學者和觀衆交流對話的平台,不僅跨越領域,更能融入生活。”

翻譯比賽,和雨果同行

雨果:透過戲劇的面具,我不僅看到了眼睛,還看到了星辰

明珠美術館攜手上海法語教育訓練中心,在法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巴黎博物館聯盟(雨果故居博物館)的大力支援下,共同發起“和雨果同行”法語詩歌翻譯大賽。從2019年8月28日至9月26日,明珠美術館共收到326份有效參賽投稿。比賽評選出方芳、胡曉雯、張禹晗等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共16位,頒獎典禮于11月11日在明珠美術館舉行。

稿件經上海法語教育訓練中心初選,并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學生院教授餘中先和華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袁筱一老師出任終選評委,“這次翻譯選取了雨果的五首詩歌。這幾首詩選的很好,雖然從了解上來說并不是很難,但是寫下它們的詩人在不同時期的心境,詩歌的節奏,意象,卻又值得在翻譯時一而再再而三地推敲。”袁筱一表示。

附:一等獎方芳(陳施羽)獲獎譯作

太陽沉落……

《秋葉集》

今日的太陽沉落雲海

明日風暴将至,還有傍晚與黑夜寂寂

繼而拂曉,積郁的晨霧折射光彩

繼而入夜,繼而天明,時光從不逃離!

日子皆匆匆逝去,成群結隊,萬萬千千

滑過海洋,飛過山嶽

掠過粼粼江面,越過莽莽林間

那裡敬愛的亡靈飄泊,宛如隐晦的頌歌一阕

至于水之面,山之額

漣漪不老,樹木常青

日日複新;鄉間小河

源山頂而入海流,晝夜不停

可是我,每日重壓之下頭顱漸低

消亡着,冷卻着,即使頭頂陽光爛漫

我行将離去,在歡宴之際

世界一無所失,依然廣闊絢爛!

(文中照片除特殊說明外,皆由明珠美術館提供)

新媒體編輯:金瑩

雨果:透過戲劇的面具,我不僅看到了眼睛,還看到了星辰
雨果:透過戲劇的面具,我不僅看到了眼睛,還看到了星辰

夏季文創嗨

文學報夏季文創 已上線微店

文學照亮生活

網站:wxb.whb.cn

郵發代号:3-2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