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應用大資料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在由中國食品報社、中國食品安全指數研究工程辦公室等機關舉辦的“2016中國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暨食品安全大資料高峰論壇”上,中國食品報社社長黃國勝說,随着生産工藝不斷提升,食品品種及添加劑攀升,越來越多的食品安全問題涉及資料的綜合利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表示,有效、适時的大資料應用能夠讓我們分析出很多有價值的資訊,有效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在食品監管的大資料應用中,食品安全指數是一個成功案例。“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在去年12月準許了中國食品安全指數研究工程,緻力于建立食品安全及資訊資料的信用征信系統,推動食品安全社會共治。”中國食品安全指數研究工程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溫栎群告訴《經濟日報》記者,食品安全指數可以為客觀地評估食品安全狀況、預警食品安全風險提供資料支援。

在國際上,由英國經濟學人智庫設計并釋出的109個國家食品/糧食安全指數已被越來越多國家認可,并應用在全球食品安全監管評估過程中。溫栎群告訴記者,基于大資料體量巨大、資料類型多樣、處理速度快、價值密度低,及其主動性和精準性的優勢,食品安全指數能準确反映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及其不斷改善的發展動态,及時預報預警食品安全領域存在的問題和風險,有助于協助政府部門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監管。

“大資料可以幫助政府、企業、消費者及時、深刻、全面地了解食品安全狀況及可能存在的風險,也讓食品溯源成為可能。”鄭新立說,“可追溯”一方面有利于企業進行過程控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監管部門在食品安全事件發生時追責,它促進了産品資訊的公開透明,能推動公衆參與食品安全監督。“如果所有食品都标明是哪個企業生産的、産自什麼地方、品質标準如何、有沒有有害物質,将有利于消費者選購食品,發現問題及時舉報。”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許多國家和地區通過建立追溯制度來推進食品品質安全管理。江蘇淮安在全國率先研發覆寫食品生産、流通、餐飲和菜市場的全環節、全業态、全過程的“食品安全透明共治”資訊化系統,應用最新資訊技術,設定了透明安全餐飲子產品。江蘇省淮安市食藥監局局長邱金義告訴記者,隻要通過網站輸入或手機app掃一掃碼,相關資訊全部能查到。

食品可追溯體系的建立,不僅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援,也需要食品企業轉變觀念大力配合,還需要消費者對追溯的熟知認可。“食品安全擁有最廣泛的利益共同體、最廣泛的群衆基礎,業态多樣、鍊條長,社會公衆關注度很高。”中國法學會食品安全法治中心主任王偉國認為,大資料在食品安全領域的應用離不開社會共治,人人都有管道得到可靠資訊,個人資料的彙集就形成“大資料”,市場供需兩方對食品安全資訊不對稱的問題才能得以解決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