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面對膽綜合症,該停料還是減料?

經常有養殖戶想了解肝膽病,今天又有養殖戶建議寫下肝膽病這個話題,對于肝膽病,之前曾寫過幾次,現在再次寫,我想還是先從認識肝髒的功能開始吧。

肝髒器官不管對于人類,還是魚類,都可以說是自我修複功能最為強大的器官,像肝移植,肝部分切除,等過一段時間後,被切割的部分又會長出來。在人身上是這樣,其實在魚上也是這樣。而其他器官卻不具有這樣的特點。

面對膽綜合症,該停料還是減料?

對于肝髒是否已經病變,好多人喜歡通過顔色去判斷,但這個判斷标準,經驗成份會多一些,缺乏科學的依據。早在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蘇州大學的一期學報上就刊登了國内水産界的老前輩關于肝的顔色的論述,其中就一個重要觀點,那就是肝無定色。血液充足的時候,會呈現出紫紅色,當失血過多,可能就出會現白色、灰色、褐色,有的人一看到肝髒白色,立馬就是會得出一個脂肪肝的結論,這一點個人覺得,有些牽強。如果說肝髒呈現黃色,或是土黃色,每每看到魚呈現出這樣的顔色時,鰓部總會出現一些疾病症狀,當看到的案例多了,我覺得這或許是一種病變特征,由于沒有确切的證據,仍然存疑。

就肝髒的功能而言,魚所消化的所有食物以及藥物代謝,均有肝髒參與其中,如肝髒将葡萄糖合成肝糖源貯存起來,當機體需要時又分解成葡萄糖供機體使用。肝髒分泌膽汁酸後通膽管貯存在膽囊,當腸道有食物的情況下,刺激膽囊分泌的膽汁進入腸道,促進食物的消化。如脂肪的合成與釋放,脂肪酸的分解,酮體的生成與氧化,膽固醇與磷脂的合成,蛋白質的合成與運輸,維生素a b c d k 的合成與貯存,包括激素的滅活等等都需要肝的參與。而且還包括解毒,所有代謝産生有害物質,都需要通過肝髒進行解毒,

同時肝髒也是免疫器官,魚體内的吞噬系統,吞噬、隔離和消除抗原都需要肝髒的參與。還有魚機體的凝血因子均由肝髒産生,像最近的科學研究認為肝髒還參與了魚的機體造血。

當判斷魚得了肝膽病,也就是大家所說的肝膽綜合症,那許多人都會這樣了解,魚吃下所有的食物都要經過肝髒代謝,那不是要增加肝髒的負擔嗎?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停料不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嗎?但這麼多年了,通過停料解決肝膽問題的,停料究竟起了多少效果,還有待研究。相對來說,是停料好,還是減料好,各說不一,在實踐中,我更趨向于減料。

充足的營養是增強魚體抵抗力的一個重要手段,養殖戶為了讓魚生長加快,當超出正常投喂量,或是部分大個體魚吃食過量,就超出了肝髒所能承載的上限,造成生長、攝入、代謝以及運動互相間失去了比對,肝髒出現腫大、萎縮、脂肪肝等。對于肝病的診斷,專業性的相關介紹并不多,甚至有的魚類疾病學的書都沒有把肝病收錄其中。這裡就我自己總結的一些方法,分享給大家。

記得我曾看過一則報道:把上世紀連續四十年發表的一些關于人類疾病的醫學論文,進行的整理,發現幾十年過去了,後來的事實證明,其中有高達四分之一以上的觀點,證明是錯誤的。是以我說我不能确定我的觀點就是正确的,但至少我是在不斷學習,不斷總結,不斷在實踐中驗證,對于魚類肝病知識的一種認識,就是後來者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累積的,這一點猶如小朋友們搭積木一樣,從底端到頂端一目了然。但事實上,我們在實踐中,問題總是曾出不窮,一個人要去面對許許多多的新問題,從另一個次元講,對魚類肝病認識猶如在挖東西,隻有把上面一層挖開,才知道下面一層是什麼。

前面說了通過顔色去判斷肝病,還有許多存疑的地方,要科學的确診,當然是進行肝髒切片了,可魚病檢測中要讓養殖戶等上一兩天再開處方,時間又不太允許。那這裡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問診,解剖檢查肝髒的大小、形狀和質地,幫助我們判斷肝病是否是引起死魚的根本原因。

症狀一

肝是魚類最大的消化腺,鯉科學類的肝沒有固定的形狀,位于腸道的腸系膜上。但不同的魚肝都有相應的肝髒大小比例,如果發現肝髒的邊沿銳薄,質地變硬,那就會伴随着肝髒體積變小,重量減輕,切片時就會發現細胞體積縮小,胞漿緻密,胞核濃縮,染色時就會發現顔色較深。輔助檢查腸壁變薄,腸道萎縮即可以确診為萎縮性肝病。

面對膽綜合症,該停料還是減料?

症狀二

魚類的肝髒大小與魚體大小有一定比例,憑經驗,當發現魚類的肝髒超出了正常大小,就可能是肝腫大。如果要進一步确診,那可以采用切片,發現肝細胞比平常的要大,出現切面隆起,細胞内結構模糊,細胞邊沿外翻,胞漿内出現大量的微細顆粒。肝腫大除了草魚上常見,其實在鲫魚上也很多見。解剖時,發現鲫的腸系膜上覆寫有大量的肝髒和胰髒分布在腹腔内,取出這些肝胰髒組織放置在盤裡十來分鐘,就會發現有水滲出。說明肝髒水腫,這往往與營養不均衡,底質較差,肝髒要長期代謝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相關。

症狀三

脂肪肝,肝髒是生成膽汁的器官,膽汁酸是膽汁的重要成分,在脂肪代謝中起着重要作用,當肝髒長期超負荷分泌膽汁,不能有足夠的膽汁酸去乳化脂肪,就會發生脂肪肝,發生脂肪肝的魚,往往體色較黑,鱗片松動,容易脫落,根據嚴重程度,特别嚴重的往往不賴運輸,并伴有吃食量下降,餌料系數增大,生長放緩等現象。常常和細菌性爛鰓并發,如當年培育的小草魚,在5-8月都是其發病的高峰期,離群緩慢獨遊浮在水面,人去了也不驚吓跑開,體色發黑,尤其是頭部和背部顔色很深,過去常把其稱為烏頭瘟。

解剖這樣的魚,肝髒出現脂肪化,顔色不統一,出現花斑肝,有的呈現出土黃、黃褐色等,确診可通過切片,發現肝細胞中大量的空泡,出現油脂化病變。

症狀四

肝炎,魚的肝髒也是具有免疫功能的,且是機體内最大的網狀内皮細胞吞噬系統,有吞噬、隔離、消除抗原的作用。在魚病檢查中,當發現肝髒局部有紅點,這就是發炎,它即可能是細菌引起,也可能是無菌性發炎。通過藥敏試驗,在無菌操作台上,用接種針劃破肝髒的髒膜,把細菌接種到培養皿進行培養,根據藥敏結果選擇針對性的敏感藥。

對肝膽病的用藥,前面三種都可添加保肝類的中藥,如黃芩、黃柏,大青葉、菌陳、闆蘭根、茯苓、柴胡,乳化脂肪的膽汁酸也可以加上。但如果是發炎,那就還需要用到抗生素消炎。根據多年的經驗,如果魚吃料不好,多半是肝有問題,把飼料減量投喂,适當使用強肝産品,再進行治療效果會好很多。(本文轉自【養魚經】。如有版權問題,敬請聯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