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嚴歌苓編劇,彙集了小宋佳、張嘉譯、胡歌、張可佳等衆多明星的抗日史詩大劇《四十九日·祭》于12月1日強勢登陸湖南衛視黃金檔,自開播以來,該劇對這段黑暗曆史的真實還原、獨特細膩的表達都給觀衆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少觀衆表示比起電影版,劇版更加細膩豐富,無論視覺效果和情感表達更加震撼。在劇中衆多女性角色中,張可佳飾演了一位從小在妓院長大,飽受折磨的花季少女豆蔻,雖然生活艱辛,豆蔻卻始終保持着那份善良與單純,讓人心生憐憫。
全程素顔上鏡 張可佳“演到極緻”毫無保留
《四十九日·祭》以1937年南京淪陷前後的四十九日内發生的慘絕人寰的悲劇為背景,通過普通人的視角反映出這場浩劫帶給國人的創傷以及在危難中人性的救贖。張可佳因其清純的外表和氣質早早被導演相中成為豆蔻這個角色不二人選,而這個角色卻讓表演經驗豐富的張可佳“無論心理還是體力都毫無保留”,雖然在拍攝前做足了準備工作,“閱讀過原著小說,參觀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對整個劇以及角色都有很深刻的認識”,但是拍攝過程的艱苦卻是意料之外的,在烈日的高溫下每天穿着厚重的棉襖在地上摸爬滾打,蓬頭垢面全素顔出鏡,披頭散發,身上都是泥漿混着鮮血,完全沒有了之前角色的“靓麗與清新”,加上人物豐富的内心活動和肢體動作,很多重場戲對演員的體力和心力消耗巨大,可謂“被虐千遍”,而面對這樣的考驗,張可佳表示随着拍攝的進行,“自己全身心融入到角色中去了,是以雖然累,但是卻很享受表演的過程,演起來很過瘾,可以說是演到了極緻”。
複雜角色考驗演技 因入戲太深常做噩夢
張可佳一直以來的角色形象都是青春靓麗的鄰家女孩,而這一次豆蔻的角色卻“沒那麼簡單”,劇中這個小女孩的角色不僅要求外形神似,更需要對角色有深入的了解和體會。無論是嘶喊、嚎啕大哭、害怕、憧憬等等情緒的表達都蘊含着飽滿的情感表達,張可佳表示“接拍這個角色的初衷,就是想演更具挑戰性的角色,很感謝在拍攝中得到了導演以及小宋佳等前輩的悉心指導,讓自己能很快的融入角色。”而這一次對豆蔻的成功塑造,張可佳不僅讓觀衆“眼前一亮”更是獲得了包括導演在内的專業人士一緻好評,而張可佳自己也坦言“演完豆蔻,我對表演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而因為在拍攝過程中太過投入,以至于“隻要休息不好,就容易做噩夢,而夢到的都是被日本兵追殺。”
随着劇情的展開,豆蔻的命運也将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讓觀衆既期待又揪心,張可佳表示“雖然會有些不忍心看,但是這就是真實發生的曆史,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到這段曆史,并能從中得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