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戚氏名門的往事

作者:王澤強

明清時期,泗州招賢裡(在今盱眙鮑集、鐵佛一帶)诰封堂戚氏是一個名揚四方的大家族,三代朝官,父子進士,湧現出有名的學者和詩人,影響至今。筆者近來拜訪戚天官後裔戚玉奇先生,得悉許多新資料。戚玉奇是诰封堂戚氏十九世孫,1944年參加革命工作,1982年退休後堅持研習古詩,發表許多作品。他的詩歌《搜史》、《霧》被《中日友好千家詩》收錄,受到好評。

祖居聖裡,家族走向興盛的領頭人戚昂

泗州诰封堂戚氏有完整的家譜,是以世系十厘清晰。戚氏祖居山東孔子故裡曲阜,後遷鈞州(今河南禹州市),再遷淮陰草灣。元末躲避紅巾軍動亂,從草灣遷居泗州。家譜上有抗倭名将戚繼光的名字,戚繼光為戚氏遷居山東登州一支的後裔,與泗州戚氏源于同一宗族。此外,還有安徽宣城、江蘇江陰、浙江秀水三個分支,均來自孔子故裡。

遷泗州一世祖叫戚仁,曾仕于元末,因動亂棄官歸田;二世祖戚敬高大威猛,臂力過人,參加燕王朱棣發起的靖難之役,以軍功授百戶,後因過錯失職。泗州戚氏期以務農為生,至六世祖戚昂開始崛起。戚昂,字大德,别号東湖,上有三位兄長,七歲喪母,年少就有志讀書,言談舉止不同一般。嘉靖癸未年(1523)泗州鬧饑荒,百姓生活困難,而官府依舊催促交糧。交糧期限已過,戚昂父親一籌莫展;官府又下達罰糧數石的通知,更加郁悶,連續幾天吃不下去飯。當時兄弟已經分家,各不相顧。戚昂反複安慰父親,沒有效果,于是親赴泗州衙門陳說實情。薛知州聽了他的一番陳述,連連點頭,不但免除罰糧,同意他家暫緩交糧,竟要他到衙門當差。戚昂志向遠大,想入州學當秀才,走科舉之路。薛知州再三勸說,于是他回家卷起鋪蓋來到州衙門,從最低的差役開始幹起,這一年他21歲。他業餘苦學文化知識,經過多年努力終于通過考試,以優等成績升任泗州衛令史。

當時朝廷向地方招考部員,嘉靖辛卯(1531),戚昂因為精通大明法律考取刑部都史一職,成為戚氏家族第一位朝官。四年後,他被調到右軍都督府燕山神武衛擔任收糧經曆官,年方三十四歲,豐姿俊逸,才識卓敏,居官多有建樹。收糧經曆隸屬戶部,每年經手的軍糧有數千萬斤之多,稱職極難,常有人在此位上因出差錯或貪腐事發而锒铛入獄。他工作勤懇仔細,沒有絲毫誤差,同僚稱奇。一次有大戶十餘人轉解的官糧數量有出入,戶部拟以監守自盜論處,同僚皆知道他們冤枉枉的,怕受牽連,不願意為他們辯解。隻有戚昂挺身而出,解說其中原因,這些人最終逃過一劫,十分感激戚昂。有一次軍隊調糧,倉底有紅腐陳糧,一些平時心懷不滿的士兵趁機鼓動鬧事,許多不明真象的士兵跟着起哄,一時間群情激憤,一場重大事件即将爆發。倉官及管糧人員急得六神無主,打算自殺,來了解情況的戶部官員也無計可施。在此危急關頭,戚昂令人從旁邊院落糧倉中通過牆頭運來百餘石新糧攙和其中,遂化險為夷。事後秘訪帶頭鬧事的人,繩之以法,自此,神武衛上上下下無人不歎服戚昂的膽識。戶部尚書李廷相贊歎道:“戚昂臨事智勇輻辏,響絕群官,真不簡單啊。”從此對他格外禮遇。建立糧倉及漕儲兌運,上司均請他策劃,他貢獻很大。同僚都熱衷于拉關系送錢财謀升遷,戚昂對此不屑一顧。他看到有些人白發蒼蒼還遠離家鄉在京城蠅營狗苟地奔走求官,就說:“為何不為子孫考慮而自苦如此呢?假如我有一根白發,我就請辭歸鄉,聚積圖書以教子孫,勤勉善事來做鄉俗表率,這是一件樂事,何必老而戀官?”有一天,他突然發現頭上生出一根白發,立即上書辭職,同僚都不了解,反複勸阻無效。李尚書對他說:“你的才能還沒有得到發揮,莫非将在你後代身上顯現出來?”這一年,他才四十四歲,正是官場上年富力強的年齡。

三代朝官,父子進士,名揚四方

戚昂剛到家,朝廷任命他為泰安州同知的任命書就下來了,同僚都為他惋惜。回到泗州,親友勸他在城裡多蓋點房屋網羅市利,他說:“利令智昏,這不是為子孫後代考慮。二十多年來,我在三處做官已有些積蓄,足夠糊口的了。”他隐居鄉間,督促兒子們讀書,要求兒子們雞鳴即起到老師家學習,晚上陪伴他們讀到半夜才休息。兒子偶爾外出閑遊或起床晚的,他就發怒;再不改,就嚴厲斥責。當時許多人進了州學,當了秀才,考不上舉人就不再拜師學習。他的兒子們成了秀才後,他不惜代價讓兒子們到南京、蘇州、杭州等地拜師學藝。他生了七個兒子,四個兒子做官:長子戚勳,貢士,曾任河南汝州同知;三子戚照,貢生,江西永豐縣縣丞;四子戚熙,衛令史;最令他自豪的是五兒子戚傑,即泗州名人戚天官。

戚傑五歲時随父親讀書,過目不忘,一年學完《三字經》、《百家姓》。六歲時跟塾師學習,兩年功夫攻下《孝經》、《中庸》。九歲時,他已學完四書,能講解四書的大義,學寫科舉文章,掌握了起承轉合破立結合的要領。十歲時,學《毛詩》,寫詩填詞,通五音六律,文思泉湧,一揮而就,而且文彩斐然,被譽為神童。十三歲中秀才,十九歲中舉人,二十歲中進士,是明朝為數不多的年輕進士之一。戚傑小時與聘花氏,後來花氏染重病,長期卧床不起,花家主動請求解除婚約,遭戚傑拒絕,此事載入方志,傳頌至今。中進士後,京城一些王公貴族得知他未婚,以高官厚祿相許,想招他為婿,被他一口回絕。皇帝特批假期,讓他回鄉完婚,戚進士奉旨歸鄉娶妻成了轟動了京城的新聞。後來,戚傑任新蔡縣令,廉潔奉公,忠于職守,一年之中連續二次受到朝廷嘉獎,被贊為明朝最優秀的縣令。三年後,他由知縣直接調到吏部任職,首任稽勳司主事,後曆任四司,終升為考功司郎中。吏部官員,俗稱天官,手握官員任免升降及調動大權,巴結的人擠破門,但戚傑決不徇私情,他孜孜奉公,跑官送禮的人一律拒之門外。他從不為親友謀私利。每次家書,他必定告誡家人不得幹預州縣事務,不要接待過往官員,不受人家請托,不準接受賀禮。父親戚昂對親屬管束很嚴,對上門請托者一律嚴辭拒絕,有時稱病回避,平時也不與地方官交往。

戚傑最小的兒子叫戚伸。一次在北京街頭,一位算命先生端詳着戚傑懷抱中的戚伸,用手撫摸着小腦袋說:“此子天庭飽滿,地腳方圓,将來必是貴人啊!”可惜,戚傑沒能看到這一天。戚伸兩歲時,戚傑因積勞成疾突然病逝,年僅32歲。不久,祖父戚昂因憂傷過度去世。戚傑三個未成年的兒子全由趙氏一手撫育成人。趙氏出身官宦之家,知書識理,毅然肩負起贍養婆婆、撫育遺孤的重任。她節衣縮食,言傳身教,延請名師教育兒子,從來不吝啬錢财。戚伸最聰明,有乃父之風,六歲入學,八歲時已能寫出有文采的作品,十四歲中秀才,十八歲成為州學公費生,每次考試都是第一,二十四歲成為貢生,但此後長期屢考屢敗,苦苦奮鬥了二十年,仍然是一介書生。他沒有灰心,在聖人山父母親墓傍結廬苦讀三年,終于中舉;此後又苦讀十年,最終成為進士,在戶部擔任主事,二年後調任江南浒墅關關長,演繹了三代朝官、父子進士的佳話,是以被人們傳頌了數百年。

戚氏的影響——名宦鄉賢、著名學者和詩人

戚傑一生沒有不良嗜好,惟愛購書讀書,家中藏書過萬卷。他身在朝廷情系鄉梓,為家鄉做了許多善事。隆慶五年,蔡應楊任江北巡按禦史泗州,他叮囑他維修泗州城,泗州城因而得到全面修整。萬曆四年,病中堅守崗位的戚傑惦記泗州防洪事務,聽說許鳌将到泗州巡視,特地囑托二件事:一是修築防洪大堤,二是修建尊經閣,為青年人提供一個讀書地方。為緬懷他的功德,家鄉人民曾在泗州城設名為“天鄉”的石碑坊及“戚吏部祠”紀念他,崇祠名宦鄉賢。《泗州志》中有他的傳記,把他列為名宦予以稱頌。四百年來,他的許多故事在盱眙、泗洪、五河等原泗州屬地廣為流傳,家喻戶曉。

戚伸晚年寓鄉教授弟子,潛心著述,因用眼過度,晚年幾乎失明,仍然誦讀不止,寫出了大量著作,是明代後期著名學者,有“中原七才子”之稱。他當時刊刻發行的專著有《大成心印》二十多卷、《地部全集》十卷,以及《經書程墨定宗》、《帝裡杞談》、《浒關日計追琢資鴻烈》、《删佛藏淘長祥錄》、《關聖簽》、《好我者言》、《獨寐寤歌》、《明良盛算》,《帝鄉名獻》、《帝鄉再造四書》、《兵饷》諸書,沒來得及刻印的書稿有《四書惑言》十餘卷、《華閣談經》十餘卷。這些書籍在當時傳播很廣,許多讀書人從中受益。如今,戚伸的著作還受到學界的重視,如北京圖書館收藏的崇祯三年刻本《帝鄉戚氏家傳葩經大成心印》五卷,是研究明代詩經學的重要參考資料,屢被當今學者引用稱道。

戚伸的兒子戚玾是康熙年間著名詩人,有《笑門詩集》二十五卷、《泗州通志》30卷傳世。他的詩歌曾得到當時文壇盟主王士祯的極力稱贊,康熙朝武英殿大學士(丞相)李天馥親自為戚玾的詩集作序,稱他詩歌語言善于創新,不落窠臼,《四庫全書》有專題介紹,四庫總目編者稱其“好為新語,公安、竟陵之流派也”。 近代同光體大師沈曾植雲喜愛戚玾詩,給予極高評價。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評其詩曰:“發抒性靈,镵刻物變,無一語寄人籬下”,肯定他是一位有創新意識有成就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