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資料中心硬體采購vs.自建:哪個更适合你?

對it團隊來說在所有看似無窮的選擇中,資料中心硬體的選擇是更偏向于哲學層面的而不是技術層面的。是搭建自己的硬體還是購買即插即用的叢集好呢?這并不是簡單的問題。市面上有如此多高度融合的系統,這個基本的問題帶來了有趣的新的複雜性。

如果随意搭配來購買硬體可以防止廠家鎖定,并且購買的決定隻基于這個産品本身是否能勝任特定的工作。當然,這種方式需要某種程度的系統內建。并且在實施的階段需要更多的時間。

另一方面說,如果購買一個預先建構好的叢集可以減少讓系統跑起來所需要的時間和減少管理的負擔。但是采購的花費卻是另一個負擔。

找到正确的方法選擇資料中心硬體

典型的預建構政策是集裝箱式資料中心,廠家會将預測試的裝置打包好以更快地進行運輸和安裝。如果你的it團隊缺少硬體內建的技能,那麼即插即用的方法——不管是在集裝箱中包含了整個資料中心還是內建的基礎架構産品——對要求可靠性和可擴充性的企業來說都是很有吸引力的。

首先,所有的零件都保證可以一起正常地工作。所有的零件都被考慮到,而且使用者通常隻需要一個基礎的安裝指引就可以入手。

那麼那些理由都經得起細想嗎?随着業界高水準的标準化,通常會像商業/商品現貨(或叫做cots)所描述的那樣,我們已經很接近真正的可替換的元素了。現代的系統就像互相咬合的樂高一樣。這消除了認為某些融合系統不可思議的想法:即購買了融合産品,那麼所有的部件都會很容易地協同工作。

企業it應該持懷疑的态度想一想融合架構的調節和優化問題,因為這種“優化”可能是基于标準使用案例的,可能和你的企業所需要的不同。而且,配置起來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大多數融合叢集在配置層面上是相當缺乏彈性的,特别對于每台伺服器drive-to-system和針對每個伺服器的lan口來說。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雲服務提供商擁有很強大的購買力,他們可以針對細枝末節的部分指定放入集裝箱式資料中心的硬體。大多數中型的it企業将來會購買更少的系統,來減少他們針對融合系統的煩惱。

對于整合的系統來說有客觀的溢價,就像它的前任刀片伺服器一樣。如果這個溢價被當作“整合費用”的話,那麼包含了自己做內建的費用或者尋找第三方內建商來組裝這些元件的費用。

對廠家産品的信賴會帶來一個棘手的問題。這個産業正在轉向從同一個為雲供應商生産裝置的供應商處購入便宜的伺服器。伴随着每年數以百萬計的銷量,這些産品達到了市場上其他産品的品質,而且還擁有更低的價格。

另一個針對聚合方法的挑戰是來自軟體定義的新潮流。它的重點在使用簡單的裸裝置和存儲,軟體定義基礎架構應該可以解決任何現有的內建問題,因為在軟體定義生态系統中的元素一定要堅持互相通信的标準。這看起來會弱化預先內建好的整合産品的額外價值。

做出你的方案

那麼,在什麼時候單一廠家的方案在資料中心硬體采購時是有意義的呢?

如果你不想被內建的過程所煩惱,那麼一個融合基礎架構産品是很有吸引力的。特别在因為加強需要而建立叢集的情況下,例如針對于軍隊或者石油和天然氣産業。不過,在大部分情況下,最大的考慮還是預內建的系統價值和價格。

使用odm盒子作為一個基準,企業可以從預配置和單元測試中收益。或許,增值分銷商和內建商會為購買者提供增值服務。多餘的費用會抵消在便利性、專業性和流程品質上。把很多驅動項放到供應商并且搭建一個盒子是很無聊的工作,而且并不是所有的it團隊都擁有用來測試單元的所有的調試工具。

這也是google用來購買大型預配置産品的理由。企業也可以使用同樣的理由用來購買小型的內建産品。

很多odm為他們的內建系統提供了預配置的服務。odm趨向于讓針對例如驅動器和外插卡的物品更加靈活化——避免你選擇了單一的廠家之後的廠商鎖定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預內建并不是新的東西。刀片伺服器旨在解決同樣的問題,不過缺乏彈性和高昂的價格讓他們并不能被廣泛的接受。聚合産品可能比刀片伺服器更好,但是也面臨着同樣的問題。

最後,預內建的系統對于對硬體內建缺少興趣或者技能的公司來說還是很有吸引力的。這種系統也會對于傾向于隻是用單一廠家而不是很多廠家産品,但希望從購買到系統運作這個過程轉換得夠快的公司來說也是很好的。

odm會如何在市場增加主導地位還不太明确,但是價格訴求會戲劇性地變化——而且ceo還是視價格為主導因素。這會讓odm元件層面的購買成為一時的主流,不過odm融合系統會改變這種平衡。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