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超融合基礎架構需要完全更換現有網絡嗎?

我曾經改裝過一輛雪佛蘭大塊頭——擡高底盤、壓扁排氣管并(當然)換掉4個博爾特電源。接着,在火花塞裡注入足夠的油,讓它能點燃比例達到10.5:1的大缸燃油,沖擊傳統的點圈模式。但是,我還比較幸運,我的454是第一台帶德爾科高能點火裝置的車。它能産生足夠的火花。

站在白闆前面,我發現自己的思緒又回到了以前的日子——雙手在車庫裡忙活着。我正計劃對網絡進行更新,以支援少數的超融合子產品,不過我有點擔心自己現有的網絡是否有足夠的空間。這讓我想到了一個問題:到底超融合基礎架構是要求完全更換網絡還是隻需要調整現有網絡?

摸不清的動态工作負載

超融合(甚至超超融合)在本地很容易實作:将計算、網絡和存儲都內建在一個裝置内,并且通過它由供應商預先配置好且差不多到手就可以使用。此外,它一般都聲稱像樂高積木一樣子產品化,由可調整和相對統一的子產品組成,它們能穩定地綁定在一起,隻需要小作調整就可以實作新功能。然而,除了正常的計算、網絡和存儲,還缺少的是互連網絡。

當然,供應商關注超融合基礎架構(hci)的硬體,其中一些産品包含參考互連架構,并且通常在各個子產品中使用白盒交換技術。由于缺少交流,有人可能認為遷移到hci隻是簡單地擴大頂級機架或行間交換機的主幹網為超大規模。雖然這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你應該已經考慮了10 gbe以上規模的擴容,但是實際工作還遠遠不止這些。超融合基礎架構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原本信賴的許多網絡技術。它并不是單純地“讓所有東西提速”。

遠不止一個思科ucs基架

像思科ucs這樣的融合基礎架構(ci)裝置的一個大賣點是将計算資源捆綁到基架上,使之功能變得更加強大。原本一整個機架的專用裝置和各種線纜都整合到一個可配置且密封的裝置中。我們仍然要考慮這種子產品間資源的邏輯配置,不過非常樂于見到實體基礎架構變得精簡。

然而,雖然ci的目标是增加功能和簡化管理,但是hci的目标則不僅僅是進一步融合。hci希望傳遞子產品化同質化計算、網絡及存儲資源的原因很簡單:減少部件和安裝步驟以削減it人手。極其一緻性的目标是大量減少人力成本,是以不要期望它一定能提供更高的靈活性。

我們肯定能夠在雲中看到這種現象,因為雲中都是預配置的容器,是以亞馬遜和微軟就隻是在各個資料中心安排少量it人員來管理成千上萬個同質化伺服器。這種方法很适合他們,因為他們自己設計了白盒網絡,也有大量的開發資源可以根據需要建立任何管理架構。但是這并不一定适合其他企業,因為hci必須通過供應商提供的工具才能管理和監控。

安全和管理問題

如果曾經粗略看過pci規範——我自己看過,那麼你肯定知道它規定了網絡分片。但是,在hci中該如何實作網絡分片呢?我們不能保證在将工作負載遷移到hci之後現有cc處理系統的證書仍然有效。那麼應該如何應用一種審計人員能了解的分片方式呢?如果所有節點都變成一樣,所有的控制軟體應該部署在哪裡?所有的監控與管理軟體又該部署在哪裡?它們應該無處不在。

管理層會要求用一種統一的方法實作類似傳統方式劃分的網絡、應用和存儲監控,至少從安全角度會要求這樣劃分。單單軟體定義網絡的網絡安全就已經很讓人頭痛了。目前零碎的企業網絡并不适合用hci完全替換機架系統;它要求我們重新思考網絡。雖然cio可能會認可靈活工作負載配置設定和it人員成本削減帶來的好處,但是法律部門可能不會太熱心去解釋融合控制與資料面闆、軟體定義結構和基于操作類型發現的虛拟分片。

供應商可能回避複雜性

超融合基礎架構的互連複雜性還有一個令人感到意外的效果。軟體定義結構在管理子產品間東西向流量方面有足夠的靈活性和自動化技術,但是網絡基礎架構複雜性的增加恰恰與超融合架構降低複雜性的目标相沖突。至少在短期内,hci子產品所缺少的一些特殊企業網絡管理功能仍然需要在核心層或融合層中重新實作。

另外,企業還需要擔心的一個問題——hci是一個容易形成東西向流量風暴的環境。在不久前,東西向的主要瓶頸是存儲,但是應用管理發現固态硬碟能夠緩解這個問題,然後瓶頸又轉回到網絡上。大多數hci供應商都在自己的子產品中解決東西向瓶頸問題,但是這并不意味着互連網絡能夠以相同的方式進行擴充。

中小型企業(smb)可能會比大型企業更早使用hci,因為他們的需求并不複雜,而且在解決方案真正有效的情況下他們通常不會介意适當的進行二次工程。目前smb中ucs的持續應用就反映了這一點。如果企業有複雜規範要求、特殊的應用堆或者有更好的基礎架構更新方法,那麼hci的應用可能不會太輕松。

供應商聯合推動超融合技術的發展

最終,超融合基礎架構的未來将取決于供應商巨頭。他們可能并不是這項技術發起者,但是他們才是将硬體投向市場的主力。思科是否會繼續瘋狂收購simplivity、nutanix、maxta或其他公司而變身為一站式超融合供應商呢?戴爾是否會收購emc而推出支援超大規模子產品間和子產品内流量與網絡服務的新産品,還是繼續依靠合作夥伴的産品呢?時間會回答這些問題,我自己預期亢奮宣傳周期即将過去,hci将穩步進入生産環境應用。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