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夷山紅茶真有傳說那麼好麼?如果不是這款,那可能不正宗

作者:照理拍案

現如今,許多朋友都愛上了喝茶,然而,中外茶類甚多,哪種茶更好、更适合咱們中國人呢?其實,看看茶的曆史,就可知道。

唐末是人徐寅有雲:“武夷春暖月初圓,采摘新芽獻地仙”。正所謂,山有五嶽,水有兩江,要論中國茶葉的聖地,想必大家會異口同聲、齊推武夷。

武夷制茶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到宋朝時,就已經列為皇家貢品。元代大德六年,朝廷設焙局,在九曲溪畔立禦茶園,專門辦理禦用貢茶采制事宜。

其實,武夷山之是以産好茶,和它的地理環境、氣候狀态密切相關。

武夷山位于北緯27°28′~28°05′、東經117°37′~119°19′,這正是地球上最适合茶葉生長的緯度帶。

武夷山脈三面環山,開口大緻向南,形成一個盆地。在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條件下,年平均氣溫18°,無霜期270多天,年降水量可達2000毫米。

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醞釀出了武夷山這座天然植物園,誕生了許多優質的茶樹品種,而武夷茶中品質最優者,被稱為“小種”。1717年崇安縣令陸廷燦著《續茶經》中說道:“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岩茶,水邊者為洲茶。其最佳者名曰功夫茶,功夫之上又有小種,則以樹為名,每株不過數兩。”

武夷山紅茶真有傳說那麼好麼?如果不是這款,那可能不正宗

曆史上由于小種紅茶非常有名,當地生産的小種紅茶供不應求,周邊就開始仿制,但在品質上還是有差別的,于是就有了“正山”和“外山”之說。《中國茶經》有雲:産于福建崇安縣星村鄉桐木關的,稱“正山小種”。所謂“正山小種”紅茶之“正山”,乃是表明“真正高山地區所産之意”。

正山所涵蓋的地區,以江墩、廟灣為中心,北到江西鉛山的石隴,南到武夷山曹墩的百葉坪,東到武夷山大安村,西到光澤司前、幹坑,西南到邵武觀音坑,方圓600平方千米,該地區現在大部分在福建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内。“外山小種”指政和、坦洋、屏南、古田、沙縣及江西鉛山等地所産制的仿制正山小種品質的小種紅茶,統稱“外山小種”或“人工小種”。

其中最優者出于桐木關,桐木關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鎮桐木村,在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内,是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九曲溪的源頭,地處閩贛交界,距市區65公裡,全村有山林面積31.5萬畝,人口1578人,有12個村民小組,有關平、廟灣、江墩、三港、七裡、挂墩、龍渡、半山、古黃坑、皮坑、麻粟等33個自然村,散落的分布在南北長35公裡,東西寬25公裡桐木大峽谷斷裂帶内。平均海拔800米。

當代茶界泰鬥張天福先生曾題詞桐木關為“正山小種發源地”

武夷山紅茶真有傳說那麼好麼?如果不是這款,那可能不正宗

是以,如果不是桐木關的正山小種,八成是魚目混珠、渾水摸魚之品。而我這麼了解,也是因為朋友給我推薦過誕生于桐木關的正興府茶葉。

據朋友說,正興府的茶青百分百采于桐木關地區。該地特有的地理和植被環境,天然适合茶樹生長——高山雲霧彌漫,太陽遲升早落,晝夜溫差小,而空氣濕度較大,各種條件一起造就了小種紅茶獨特的桂圓香氣。

這種王者之香非但外山小種無法模仿,連桐木關外的茶青都同樣難以做到。

武夷山紅茶真有傳說那麼好麼?如果不是這款,那可能不正宗

正興府旗下的金駿眉産品,用料更加考究。每一斤金駿眉需要新鮮茶芽芽頭7萬顆,再經采摘、精選、萎凋、揉撚、解塊、發酵、烘焙、風選、揀剔、複焙等工藝制成,滋味鮮活甘爽,喉韻悠長,實為小種紅茶中的頂級産品。

武夷山紅茶真有傳說那麼好麼?如果不是這款,那可能不正宗

高山雲霧出好茶。好的茶葉從茶青的生長環境,到采摘品質,再到工藝品控,缺一不可。良心茶正興府,我最近真的是愛不釋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