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遷移為企業帶來的諸多變化中,IT團隊必須對現有的基礎設施管理工具進行長時間的嚴格審查。
雲遷移給企業IT團隊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從他們如何監控成本到如何組織員工。但是最大的變化,也是挑戰之一,就是對基礎設施管理工具集上的發展需求。
雲基礎架構的轉變不僅需要重新檢查現有的系統管理工具,而且這些工具将會因為私有,公有或混合雲而有所不同。包括決定是否使用雲供應商的本地工具或第三方系統,并且這樣的選擇很快變得複雜起來。
私有雲基礎設施管理從傳統系統中擴充而來
在各種雲計算模式中,私有雲最有可能與企業的現有基礎設施供應商及其工具集相一緻。這是因為,當選擇私有雲平台時,大多數企業往往傾向于從他們已知的人和物去了解并開始。

“當許多企業決定實施私有雲解決方案時,他們總是轉向現任供應商,即VMware”。總部位于波士頓的獨立雲和資料中心咨詢公司The Cavan Group的總裁兼創始人約翰·馬丁(John Martin)說。
對于許多企業來說,他們的私有雲棧是VMware的vCloud Suite。作為擴充,他們将使用該套件的vRealize,vSphere和其他元件來處理預配,自服務功能,監控和其他必要的雲基礎設施管理任務。
同樣的概念也适用于OpenStack,該開源平台也是私有雲部署的基礎。
“您需要雲平台本身,無論是OpenStack還是vCloud,然後管理則是該平台的一種擴充,”451 研究中心的分析師Carl Brooks說,“是以對于OpenStack,你有不少内置的管理工具和能力。”
另一種選擇是在其他廠商的私有雲管理工具上開發,從BMC和CA Technologies到開源配置管理工具,如Chef和Puppet。
第三方工具對公有雲具有吸引力
分析師公司Gartner表示,全球公有雲服務市場預計在2017年将增長18%,總計2486億美元,而2016年為2092億美元。馬丁認為,這種增長展現在他自己的企業客戶群中。
“許多客戶都涉足——我的意思是多少涉足一些——私有雲。”他說, “但他們也認識到,不可能提供AWS(Amazon Web Services)或Azure或其他公有雲供應商所提供的優質服務,彈性,備援性,性能和靈活性水準。”
和轉向私有雲一樣,轉向公有雲需要一套新的基礎設施管理工具。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管理負擔被轉移到公有雲供應商身上。
“當我們從基礎設施的角度談論雲時,就像AWS或Azure,供應商管理的是hypervisor及更下層。”Forrester Research公司的首席分析師和私有基礎設施即服務部門負責人Lauren E. Nelson表示,“您不需要通路vSphere門戶或hypervisor工具,您也無需通路存儲工具或網絡工具——這可以消除您需要的一些本地監視工具。”
相反,大多數公有雲使用者采用另一種本地管理工具——特定于其雲供應商平台的本地管理工具。例如,AWS使用者将使用AWS管理控制台來管理和控制對AWS資源的通路,包括彈性計算雲(Elastic Compute Cloud),簡單存儲服務(Simple Storage Service ,S3)和彈性負載平衡(Elastic Load Balancing)。控制台還可幫助使用者監控其AWS開銷。
然而,一些企業則選擇使用第三方雲基礎設施管理工具(如RightScale,ScalR或CloudHealth)來補充這些供應商的本地工具。這裡有多種原因,但最常見的一個原因就是這些工具可以提供對雲部署的獨立洞察,尼爾森說。
例如,當AWS在2017年2月遭受重大S3故障時,跟蹤其雲服務狀态的健康儀表闆也遭到了破壞。第三方監控工具則有助于彌補這一缺陷。
混合雲和多雲帶來的新的管理挑戰
企業采用這些第三方工具的第二個原因是為了混合雲部署。雖然傳統上以私有雲為中心的工具,例如vRealize,已經增加了跨平台功能來與AWS之類的公有雲協作,但有時候它們達不到第三方源于雲的工具所能夠提供的管理功能範圍,Martin說。
他說:“有些公司正在試圖将專有的私有雲管理平台生硬地用于公有雲管理,通路管理,服務管理和服務優化模型,這樣的效果往往十分有限。”
企業選擇這些第三方工具的第三個類似的原因是,雲供應商提供的本地工具是特定于該供應商的——例如,管理者無法使用AWS管理控制台管理Azure上的資源。鑒于多雲計算的興起,企業将混合使用不同的基礎設施作為服務的供應商,這是一個挑戰。
“公司現在正在逐字地解析其應用程式棧,’這可能更适合Microsoft雲,而這可能更适合Amazon雲,’”Martin表示,“它确實驅動您轉向一個能夠管理多個環境的工具.”
單一管理平台的嚴酷現實
雖然第三方雲基礎設施管理工具可以幫助橋接不同的平台并補充供應商的本地工具,但是當任何工具都挂在“單一管理平台”時,IT買家應該有所疑慮。
“每一種雲管理平台,特别是大廠商的,都必須進行詳細的檢查,因為他們中的很多都是以偏概全的宣稱,但是當你了解細節時,它就沒有看上去那麼牢靠了,”布魯克斯說。
例如,一個工具可能具有成本控制的複雜功能,以便在過度配置其公有雲執行個體時提醒企業,但可能在治理或通路管理方面的功能有限。
然而,根據Martin的說法,整個行業正在逐漸接近端到端的雲管理工具。
他表示:“在接下來的12個月内,您會看到一個快速的整合過程, 即通過并購或其他活動,将所有這些功能納入到統一的雲管理平台中。”
考慮到選擇雲基礎設施管理工具的所有複雜性,企業還面臨着另一個趨勢:在公有雲供應商的生态系統中使用供應商或合作夥伴的托管服務來減輕管理負擔。
包括Rackspace和Datapipe在内的公司将幫助您抵擋這個“沖擊”,布魯克斯說。“現在,許多雲管理的承諾都是由合作夥伴傳遞。”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7-05-26
本文作者:佚名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51CTO”,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