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資料審計護航現代金融體系建構

近日,審計署印發了《“十三五”國家審計工作發展規劃》(下稱《規劃》)。這是第一個全國性的國家審計工作五年規劃。

根據規劃,審計部門将依法對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審計監督,推動建立安全高效的現代金融體系。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規劃》強調要“适應新常态、踐行新理念”。适應新常态,可以說是審計工作與時俱進的一個亮點所在,而大資料技術無疑成為審計創新的強勁驅動力。

業内專家普遍認為,在大資料時代當中,加快推進審計資訊化建設,是适應資訊科技高速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提升審計監督能力的重要途徑。

大資料推動審計資訊化

在目前大資料背景下,網際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催生了網絡中各種可信任官方資料的呈現,促使計算機審計将進入大資料時代,大資料下的計算機審計必将帶來審計技術和方法的革新,也将出現新的特點。面對新的任務和要求,審計部門更需要勇于創新,創新審計方式方法,注重運用資訊化、大資料等現代科技手段提高審計效率。

這一點在地方審計工作中得到了充分展現。湖南省審計廳金融審計處處長李作堯對記者說:“我們試圖不斷創新審計方法,着力加強金融審計業務和計算機業務的融合,對被審計機關的資料進行深度分析整理,建立各種審計分析模型,逐漸形成依托資訊化技術的審計方法體系。”為此,他們結合金融審計的特點,站在現代審計的新高度和最前沿,在審計實際工作中不斷創新方法,積極運用大資料理念,提高審計效率。

眼下,很多綜合性現代服務企業也将資訊化審計擺在重要位置。

供職于天職國際會計師事務所質監與技術支援部的王蕾預計,大資料時代将給審計工作帶來變化,很有可能徹底改變傳統審計工具。“目前,資料的收集來源從被審計對象内部擴充到與其相關的全部外部資料,從僅針對選取的樣本轉為全面覆寫,與此同時,資料分析模式的多樣化和可視化以及資料導入及預處理的智能化,都會給審計工作提出新的要求。”王蕾表示。

在業内人士看來,大資料工具的深入運用将顯著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和品質,使得審計人員從現場繁重的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中解放出來,将時間和精力轉移到建構分析模型和職業判斷上去,能夠為被審計機關提供更多、更有價值的預警和建議。

是以,做好應對随大資料時代而來的挑戰和機遇,從政府審計到社會審計行業,加大對“大資料”的人、财、物的投入就顯得尤為必要。

審計隊伍還是根本保障

資訊化技術誠然重要,但在整個審計工作中,人的因素尤其是審計隊伍是否具備足夠強的專業勝任能力,仍然是非常關鍵的因素。除了需要持續提高各級審計人員的正常經驗、知識、專業等之外,更需要順應大資料時代的新要求,提升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創新能力。

這其中,審計資訊化要求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有更大的深度和廣度。資訊化條 件下審計人員需要掌握更豐富的審計專業知識、資訊技術知識和正常知識。需要強調的是,審計人員所掌握的專業知識不能停留在書本、準則與制度上,要融會貫通,靈活應變,能夠應用職業判斷分析和解決非正常問題。

王蕾告訴記者:“我們事務所一直以來高度重視打造高層次審計資訊化人才隊伍,努力提升審計人員适應資訊化、運用大資料的能力素質,現在更是已經明确要求加大資訊化人才培養力度。”隻有審計隊伍的專業力量得到保證,才能更好地保證其審計工作的品質。“我們最關心的是基于盡職調查的審計,包括财務、法律、業務和團隊,引入第三方專業審計機構有利于客觀評價企業的價值和風險,盡可能減少人為幹預可能導緻的偏差也消除可能的尋租空間。”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表示。

恒昌合規中心審計部進階經理喬靖說,“我們都要配備經驗豐富、符合勝任能力要求的審計人員,必須擁有履行職責所需的知識、技能和能力,堅持客觀求實,實事求是地揭示、分析和反映問題,定期開展内部教育訓練,互相交流項目經驗。”“審計作為一種第三方稽核方式,在我國經濟深化改革、轉型更新并建設制度化、規範化的現代市場經濟體系過程中,擔負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規劃》的出台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公衆對審計工作的清晰認識,也有助于推動我國市場經濟誠信體系的基礎完善。”沈萌分析。

====================================分割線================================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