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發改委:新型智慧城市評價名額體系近期出台

“上海的一個路口電線杆上裝了幾十個探頭,但是城市擁堵依然存在。我國開始智慧城市的探索已經8年了,可是沒有産生預期的效果。”

11月11日,在由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創新大會上,國家資訊中心資訊化研究部副主任單志廣表達了上述擔憂。

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李鐵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智慧城市發展中呈現的碎片化現象,也是智慧城市發展的一個階段,未來需要走向系統內建融合。”

智慧城市需從碎片化走向系統融合

目前智慧城市熱潮正勁,據單志廣粗略統計,全國有597個城市提出了與智慧城市相關的試點或規劃。

“回顧我們過去8年的智慧城市的探索,一開始以大型城市,以城市資訊化為主要的方式開展智慧城市建設,我個人的觀點沒有産生預期的效果。智慧城市有很多的願景,但是體驗還是非常不足的。”單志廣說。

之是以智慧城市成效不大,在單志廣看來,主要原因在于碎片化的問題,智能化不夠的問題,以及過去的資訊孤島沒有融合的問題。

對于智慧城市的碎片化現象,李鐵也有同感。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及,比如一個企業,即使把自己的資料以智能化方式接入網際網路,也不算完全實作了智慧城市,因為還沒有和其他城市、其他社群有機地結合起來。

“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家居都是智慧城市的題中之意,但這些項目都是分散在不同的企業。未來的智慧城市不是這樣,所有的項目都盡可能集中在一個平台上,通過智慧中心來運轉。” 李鐵說。

盡管李鐵指出了推進智慧城市過程中的碎片化現象,但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碎片化也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必經階段,因為不同的智慧項目都是由不同的企業來實作。

在李鐵看來,在我國推進智慧城市中由于政府主導性較強,每個企業都把自己說成建設智慧城市的代表,并向地方政府兜售自己的方案。 “這樣一來單個企業為城市設計的智慧方案隻會放大企業自身的利益。”李鐵說。

要應對碎片化,就要把這些碎片像“拼圖”一樣銜接在一起。在李鐵看來,光靠政府的作用還不能完成拼圖,主要還是應該發揮企業的主動性,實作跨界合作,既包括it企業,也包括房地産企業,可以跨界合作,實作智慧項目從碎片化走向系統融合。

對此,單志廣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智慧的本質還是要源自于資料融合、資訊共享、業務協同和智能服務。智慧城市核心是要解決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跨系統、跨業務的硬骨頭,建構全流程、全覆寫、全模式、全響應的智能化管理與服務系統。

多部門将開展智慧城市評價工作

除了業界倡議打破資訊壁壘、實作跨界融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注意到,在政府層面,則在推進評價體系和标準體系建設。

在此次智慧城市創新大會上,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副巡視員王娜表示,按照2016年、2018年的工作分工的部署,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等共同研究制定了新型智慧城市的評價名額體系,該體系近期出台,同時相應的對于地方的智慧城市評價工作也會展開。

“以評價名額為引導,凝聚建設共識,明确建設重點,摸清建設現狀,引導建設方向,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面向不同類型、不同規模、層級的城市,打造新型智慧城市的樣闆。”王娜說。

另外,國家标準委也在着手研究智慧城市的标準體系。據國家标準化管理委員會主任田世宏介紹,國家标準委将不斷地健全新型智慧城市标準體系,按照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國家标準化體系建設“十三五”規劃中對城市可持續發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要求,以問題為導向,以居民滿意度為核心,重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的評價名額,政務雲、大資料運用、資訊安全等關鍵技術标準的研制,對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和發展提供系統的标準化的技術解決方案。

“下一步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标準委将以标準化的手段促進城市資訊資源的彙聚共享,業務協同,強化城市網絡資訊安全的管理和能力建設,確定城市規劃建設與服務品質。”田世宏說。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