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國軍"雕像
"陳愛森"雕像
劉世軒雕像
體育文化系列 (2)
昨天,在東京奧運會開幕式後的第六天比賽中,中國軍團赢得了15枚金牌,重返金牌榜首位。除了在電視上觀看奧運選手,在廣州,還有其他場合能感受到體育英雄的偉大嗎?
冠軍的風格受到了藝術家的青睐。在廣州體育文化博物館打造的"冠軍之家"展區,展出了龍郭集團、陳鏡凱、齊立雲等13件由嶺南著名雕塑家創作的冠軍雕塑,以及在廣州接受訓練的楊景輝、劉世輝、陳愛森等10位奧運冠軍。
溫: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巧軒
圖檔提供:廣州體育文化博物館
體育雕塑作為力量和美的載體
在中國體育發展史上,廣州作為現代體育的發源地之一,新中國成立後不久,第一支奪得世界冠軍的隊伍,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陳鏡凱,第一個打破遊泳世界紀錄的齊立雲,之後又有精英一代, 為國家培養了9名奧運冠軍,78名世界冠軍和70名亞運會冠軍。
"冠軍之家"是由廣州體育文化博物館打造的體育文化展示平台,圍繞廣州不斷培養奧運冠軍和冠軍人物,分批進行藝術創作,并将冠軍捐贈的各種體育收藏品進行收藏、保管,融入展覽内容。
記者在"冠軍之家"看到,剛剛獲得東京奧運會跳水男子雙打10米跳台銀牌的陳愛森和東京奧運會乒乓球混合雙打銀牌的劉世軒,帶着他們的原型雕像正在"冠軍之家"展出。"劉世軒"雕像由廣州雕塑學院副院長陸增康創作。盧曾康表示,雕塑的重點是呈現劉世軒在比賽中沉穩而不失速度感的爆發力造型,通過對她技術動作的刻畫,展現運動員專注的眼神、表情和全力以赴的情境,傳達出奮發向上、永不言敗的體育精神。
陸增康告訴記者,他是一個體育迷,從小就喜歡打乒乓球、遊泳。在他看來,體育雕塑是體育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在展示體育精神、描繪各種體育的競技形象、表達體育精神等藝術品類的奇異功能。"在古希臘社會,雕塑與奧運會有着不斷的聯系。力與美、人文關懷、民族特色等表現可以以體育雕塑為載體,相信這些體育雕塑能夠為廣州市體育文化的建設做出貢獻。"盧增康說。
"陳愛森"雕像是由著名雕塑家、88歲的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曹崇恩創作的。在2016年裡約奧運會上,陳愛森成為奧運曆史上第一位在男子跳水項目中同時獲得男子單打10米和雙人10米金牌的運動員。這個雕塑以陳愛森在比賽中的跳水為藍本,展現了奧運冠軍的決心、意志和精神。曹說,體育主題的雕塑需要在創作中重複,就像陳愛森作為潛水員在跳水手指上一定不能明确根基。
該雕塑受到陳愛森的教練譚靜宇和陳愛森的母親譚松賢的高度贊揚。譚靜宇說,跳水動作涉及變換和翻轉,運動員要完美表現是困難的,通過雕塑更難展現。整個雕塑既有力又生動,極具感染力。
展現廣州體育人精神
雕像"張繼閏"是由廣州美術學院原院長黎明創作的,角色原型是張繼闖。張繼璇與楊偉搭檔參加2004年第28屆雅典奧運會,奪得羽毛球女子雙打金牌,實作廣州羽毛球奧運金牌零突破。黎明說,在創作中凸顯了張繼璇女運動員的特點,白色的羽毛不僅是羽毛球的象征,也是少女獻身于體育事業的象征;在黎明看來,"雕塑是記錄人類運動最完美的藝術形式。體育和藝術的結合将使兩種文化能夠互相實作并共同繁榮。
"楊景輝"雕像是由廣州美術學院原院長梁明成創作的。2004年雅典第28屆奧運會上,楊景輝的搭檔田亮奪得男子雙人10米跳水冠軍。這尊雕像靠楊景輝,眉毛清晰,與神同目輕盈,閉上雙唇,展現出非凡的意志力和自信,楊景輝在困難面前,不斷超越自我,勇敢攀登巅峰的體育精神,與胸前的奧運金牌相得益彰。
三座嶺南人手中的"三座紀念碑"
中國新體育史上三位不朽人物的雕像 - 榮國軍,陳鏡凱和齊麗雲 - 分别由嶺南雕塑李漢義,潘鶴和唐大喜完成。
這座雕像是由已故的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李漢義創作的,容國軍是中國新體育史上第一位世界冠軍,于1959年4月5日在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标賽上獲得男子單打冠軍。李漢義在1987年為榮國團雕像,但由于相關資訊不多,照片不多,缺乏真實感,這次在"冠軍之家"展覽中為李漢晖經過30年的再創作,面部表情更加逼真,冠軍風格更加動人。李漢一生曾說過,這座雕像是他的"山之作"。
雕像"陳鏡打開"是由已故雕塑家泰鬥和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潘赫創作的。1956年6月7日,陳鏡凱在上海舉行的中蘇舉重友誼賽中以133公斤級的成績打破了最輕量級舉重的世界紀錄,成為中國第一位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這座雕像的造型略微側身高舉,展望未來,心情愉悅,展現了中國現代體育先鋒、開拓運動領域的精神。雕像由青銅制成,這意味着他的成就将永遠存在。
這尊名為齊立雲的雕像是由廣州雕塑學院前院長唐大玺創作的,角色原型是新中國第一位打破遊泳世界紀錄的遊泳運動員。1957年5月1日,齊立雲在廣州五一遊泳展上以1'11"6的成績創造了100米蛙泳的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