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微軟停止對舊IE浏覽器的支援,20年輝煌歸于落寞

微軟停止對舊IE浏覽器的支援,20年輝煌歸于落寞

2016年1月12日對于ie來說,是一個傷感的日子。微軟公司宣布于這一天停止對ie 8/9/10三個版本的技術支援,使用者将不會再收到任何來自微軟官方的ie安全更新;作為替代方案,微軟建議使用者更新到ie 11或者改用microsoft edge浏覽器。

雖然微軟還專門向相關使用者推送了更新提示通知更新檔來提醒使用者更新ie 11,但也許它更希望人們直接用上專門為windows 10而生的edge浏覽器。總之,無論是微軟方面的主觀願望,還是使用者使用的客觀情況,已經存在近20年的ie浏覽器都已經基本上成為曆史的棄兒。

而ie 11則完完全全地成為了一個過渡品。

從一無所有到一統天下

我們無意于從技術角度去探讨ie誕生以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人類的浏覽器使用體驗,盡管這種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因為相比而言,ie的地位更加重要和特殊:它和東家微軟的windows 作業系統一起深度參與并見證了計算機與網際網路走向全世界普通使用者的整個過程;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裡,ie幾乎就是網際網路的代名詞。

當第一個版本的ie浏覽器于1995年8月誕生的時候,這個世界上已經存在着一款備受歡迎的浏覽器——網景浏覽器(英文名為netscape navigator)。而且就在ie誕生的前一周,推出網景浏覽器的同名公司——網景公司已經憑借自家在浏覽器市場獨一無二的地位上市并取得巨大成功,該公司的負責人還一度登上時代雜志的封面。

然而就在網景公司如日中天地主宰着浏覽器市場甚至網頁标準的時候,作為作業系統巨頭的微軟公司坐不住了。作為應對,微軟匆忙購入了spyglass的浏覽器相關技術開發出第一代ie,然後将其封裝到當時的windows 95 plus!作業系統中進行搭售。沒錯,微軟這種将浏覽器和作業系統打包出售的作法,從ie第一代就開始了。

然而ie的成功卻不僅僅是因為windows 作業系統的外部提攜,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微軟公司對于ie開發的重視以及ie自身的優秀。ie第一代推出三個月之後,微軟就推出了ie 2;又過了9個月,微軟再次更新了ie的版本号,ie 3誕生;如此迅捷的疊代速度,對于拓荒時期的浏覽器市場來說,無疑是非常有效的。但這些還不夠,為了引領技術潮流和制定技術标準,ie 3還率先支援了css等技術,憑此蓋過了主要競争對手網景浏覽器的風頭。

當然,為了盡快地提升ie的市場占有率,微軟當時通過一些看起來并不十分“道德”的商業手段來打壓網景浏覽器,這些手段包括打包分發、免費提供、通過商業條款迫使合作夥伴預設采用、網頁标準壟斷等。總之,ie憑借種種力量逐漸站穩腳跟,并開始與網景浏覽器相抗衡。

1997年,微軟公司和網景公司相繼推出了自家浏覽器的第4版,但這次ie比網景表現得更好。再加上網景公司自身在商業政策上的錯誤,1998年底,ie終于擊敗了網景,其後網景公司又被美國線上(aol)收購。

從此,ie開始數年之内統領并主宰整個浏覽器市場。由于windows 系統的主宰地位和競争對手的匮乏,ie的市場佔有率節節攀升。根據onestat.com的資料顯示,到2002年4月份,ie的市場佔有率高達96.6%;當然,那時候已經是ie 6的天下了。

被侵蝕的市場佔有率

2001年8月,ie 6問世; 2005年7月,微軟推出了ie 7的第一個預覽版本。中間有四年的時間,雖然微軟為ie 6推出了過更新更新檔,但是在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時代裡,一款如此重要的網絡産品竟然4年沒有疊代更新,這似乎就注定了ie要在這四年之内達到盛極而衰的狀态。一個簡單的證據是:曾經在2002年達到頂峰的ie,在2004年開始出現明顯的市場佔有率下滑;甚至到2004年11月,已經跌破了90%。

究其原因,除了占據統治地位的ie成為衆多惡意攻擊首當其沖的對象之外,ie自身的安全性也面臨諸多問題,并是以受到人們的質疑。于此同時,基于開源程式并在多方面得到改進的firefox卻開始嶄露頭角,并逐漸侵蝕ie的市場佔有率。諷刺的是,firefox卻與已經成為曆史的網景有着某種“血緣關系”——firefox所基于的開源程式正是從被收購之前的網景公司所開放的程式源代碼發展而來。當然,除了firefox,還有safari和opera等浏覽器的潛在威脅。

2005年2月15日,比爾·蓋茨終于宣布将會推出新版本的浏覽器,并說明原因是ie的市場占有率逐漸被firefox侵蝕。隻不過當2006年1月ie 7第一個衆測版本釋出的時候,ie的市場佔有率已經跌倒了85.62%,而firefox的市場佔有率已經增長到了11.23%。在此消彼長的發展态勢背後,實際上是ie作為落後的壟斷者在輿論上的失勢和整個行業對于後進者firefox的鼓勵。福布斯稱firefox為“2004年最佳浏覽器”,雜志《pc world》也将firefox列入到“2005年最佳百大産品”。

firefox對ie市場佔有率的侵蝕一直在持續中,但由于ie強大的使用者體量和其在網頁标準上的強勢等因素,firefox的侵蝕并沒有達到颠覆性的效果。到了2008年,ie的市場佔有率跌破80%,firefox則停留在15%到20%之間。

然而,無論是ie還是firefox,它們都沒有預料到自己将會在浏覽器市場面臨另外一個強大的對手——google chrome。

浏覽器領域的“三國殺”

起初在google内部,浏覽器的開發是被當時的google ceo施密特反對的,但他最終聽從了兩位創始人的建議。于是就在2008年9月,chrome浏覽器開始公測,在100多個國家開放下載下傳。

當時,ie 8 beta 2版本剛剛釋出幾天,firefox 3.0也已經釋出近3個月,而且後者釋出時還在下載下傳量方面獲得了世界吉尼斯紀錄。總之,與二者的體量相比,chrome還隻是一個嬰兒;它當然有可能長大,但也有可能夭折。

但是,站在今天來看,chrome幾乎可以說是重新發明了浏覽器;當下網頁浏覽器的許多人性化功能幾乎都來自于chrome。比如說标簽欄置頂,将搜尋欄和位址欄合二為一,高度簡約的界面設計,面向開發者的擴充程式商店,書簽可以通過google賬号在雲端同步……這一系列功能的出現劃時代地提升了人們的網頁浏覽體驗。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保持數月個更新的疊代速度的同時,google還設計出一種極為有效的開發模式,将chrome分為穩定版和開發版,前者用來滿足普通使用者,後者友善開發者進行功能更新和測試,進而滿足不同類型使用者的需求。

是以,在google深厚的網際網路基因和強大的技術背景的支撐下,chrome大受歡迎,尤其是對于喜歡追求新技術的開發者而言。2010年底,chrome在推出兩年多之後奪取了10%的市場佔有率。與此同時,ie的市場佔有率繼續下跌,低于60%,而firefox則維持在20%左右。整個浏覽器市場初步形成了由ie、firefox和chrome“三分天下”的局面。

當然ie并非沒有努力,在ie 8正式版和ie 9的更新中,微軟也的确十分努力地改進浏覽器的使用體驗,在很多方面也向競争對手尤其是google的chrome學習,但是ie的積弊使其很難在前進的步伐上顯得遲緩而無力,而chrome就像是一個年輕的跑步健将,沒有什麼包袱,隻是在快速前行。

至于勝負,使用者才是真正的裁判。

移動大潮下的ie

從2010年底到2016年初的5年時間裡,ie和 chrome的發展曲線依然延續了之前的情況,ie的市場佔有率繼續穩步下降,而chrome則是在原有的基礎之上穩步提升;至于firefox,則是在10%和20%之間徘徊,近來又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根據net applications的資料顯示,在2015年12月全球浏覽器市場上,霸主ie份額跌至48.57%;chrome份額持續上漲,已經達到了32.33%;而firefox已經下降到了為12.13%。

很難具體闡明這五年時間裡,移動網際網路大潮究竟在何種程度上影響了網頁浏覽器市場的發展。但是微軟在這場大潮中的嚴重缺位,卻實實在在地造成了ie隻能在桌面浏覽器市場處于孤立無援的被動狀态。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google的chrome卻繼續憑借跨越桌面、平闆和智能手機等多終端的統一體驗吸引着更多的使用者。

2013年釋出的ie 11也很優秀,但卻是那麼無助;它隻能蜷縮于桌面的一角,眼睜睜地看着人們在智能手機上用chrome打開網頁。

另外一點值得反思的是ie和windows的關系。當初正是憑借這種關系,ie才能夠迅速達到“從0到1”的颠覆性局面;即使中間多次遭到人們的質疑和來自政府機構的反壟斷措施,但都無損于ie在早期的統治性地位。但是在最近5年内,由于windows在移動網際網路大潮的刺激下的轉型失敗,ie也随之而遭到了冷遇;而就當微軟試圖通過windows 10來實作自我變革的時候,它卻已經決定用microsoft edge來徹底取代ie。

也就是說,當初與windows之間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聯狀态已經一去不複返了;它沒能與windows一起涅槃重生,落寞地淪為微軟的棄子。

也許在微軟那裡,windows作業系統才是最最重要的東西,因為目前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替代者。而颠覆本身隻能出現在可被取代的那些事物上,比如說ie,比如說曾經是手機代名詞的諾基亞。

然而即使失敗,即使被放棄,乃至于即使最終逝去,我們依然可以說:ie是偉大的。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