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春秋》有感之九:鄭莊公拉攏盟友

  715年八月,齊僖公從山東跑到河南來朝觐周桓王,免不了要經過鄭國的領土,其中還要經過鄭國軍隊控制的戰略要地虎牢關。鄭莊公作為地主,對齊僖公的來訪進行了熱情的接待,又以王室卿士的身份,親自引路帶着齊僖公前往雒邑,自然是合乎禮義的事。

  但是,從齊僖公此行的意圖來看,朝觐天子也許隻是一個幌子,拜訪鄭伯寤生才是他真正的目的。或者換一種說法,齊僖公不遠千裡跑到河南來,其實就是為了找鄭莊公--古時候交通不發達,他來一趟頗不容易,既然到了天子腳下,就順便和鄭莊公相約一起去看望下天子。

  在周朝初年分封的異姓諸侯國中,齊國面積最大,地位最高。齊國的第一任君主姜尚,也就是《封神演義》裡的姜子牙。他不隻是在推翻商朝統治的過程中建立了赫赫戰功,周朝建立之後,他對穩定天下的局勢,打牢周朝統治的根基,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據說,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曾經給姜尚頒發過一道谕令:“東到大海,西到黃河,南到穆陵,北到無棣,天下諸侯,您都可以征伐他們!”實際上賦予了齊國一定的征伐特權,足見周朝統治者對姜尚的信任。

  齊僖公是進入春秋時期以來,齊國的第一任君主,在同時代的人當中,他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齊僖公不滿足于偏安一隅的閑适生活,眼見中原大地烽煙四起,他覺得齊國作為一個曾經擁有征伐特權的大國,理應在日益複雜的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是以不辭辛苦跑到河南來拜訪鄭莊公,希望能夠通過外交斡旋,調解鄭、宋、衛三國之間的沖突。

  對于正處于不被周天子待見的尴尬之中的鄭莊公來說,齊僖公來的正是時候。通過引導齊僖公朝觐天子,他實際上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方面是向王室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雖然王室對他不義,他仍然不計前嫌,承擔應盡的義務。這一姿态是相當高的,連《左傳》也表揚說“禮也”。另一方面則是向王室強調,雖然虢公被任命為卿士,他鄭伯同樣仍然擔任着卿士,有權力引導遠方諸侯前來朝觐天子。

  除此之外,鄭莊公還意識到,這位送上門來的大國元首,是一個必須争取到自己這一邊的重量級人物。是以,他不但熱情地接待了齊僖公,而且以實際行動報答了齊僖公的好意:你不是來斡旋的嗎?那好,我都聽你的,不用你做任何說服,立刻答應與宋、衛兩國冰釋前嫌,簽署和平協定。

  有了鄭莊公的這一表态,前715年秋天,齊僖公、宋殇公、衛宣公在周王室的領地瓦屋舉行會晤。在鄭莊公缺席的情況下,齊僖公代表鄭國與宋、衛兩國簽訂了和平備忘錄,當年宋、衛兩國發起聯軍圍攻鄭國的恩恩怨怨,總算是用和平的方式解決了,至少表面上看起來如此。

  齊僖公對于這一外交成果深感得意,于同年冬天特别派使者前往魯國,向魯隐公通報了有關情況。魯隐公派衆仲應對使者說:“君侯化幹戈為玉帛,平息了三國之間的怨恨,使他們的國民得以安居樂業,實在是君侯的恩惠啊!寡君心悅誠服,豈敢不承受君侯的明德?”

  齊僖公向魯國通報情況,一方面自然是矜誇自己平息戰亂的功勞,另外一方面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外交斡旋--魯國作為宋國的盟國,也參與了當年圍攻鄭國的行動,現在既然宋、衛、鄭三個主要沖突國家都已經握手言和,魯國也就沒有必要再與鄭國為敵了。有意思!魯隐公早就和鄭莊公眉來眼去,私下打得火熱,隻不過礙于宋國的面子,不好公然調情。現在有了齊僖公的斡旋,魯隐公對宋國的最後一絲道德負疚感也徹底消失了,他立刻表示聽從齊國的安排,與鄭國建立和平友好的外交關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