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同志學甲骨文費了不少時間,可是還不能掌握怎樣讀甲骨上的辭句。原因是他們不知道甲骨文絕大多數是蔔辭,要通讀蔔辭,必須了解蔔法的程式。

殷墟甲骨的質料,有龜腹甲、龜背甲、牛(少數為羊、豬)胛骨三種。甲骨都是從各地采集或貢納到首都來的,要經過一定的修治。特别是背甲,要中剖為左右兩半,個别還有削成鞋底形的。加工修治好的甲骨,有固定的形狀。學習甲骨文的讀者應記住幾種甲骨的輪廓,甲版上紋理的位置,以便辨識碎片原來的部位。
殷墟蔔用龜腹甲
殷墟蔔用牛胛甲
修治過的甲骨,在背面用鋒刃器挖出圓形的鑽和梭形的鑿,有些圓鑽是用鑽子鑽成的。胛骨扇部的正面,有時也有鑽鑿。這時,準備工作完成,甲骨可以用來占蔔了。
左圖:商代的甲骨蔔骨背面(宋鎮豪《符凱棟所藏殷墟甲骨》第一片蔔辭考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
右圖:商代的甲骨蔔骨正面(宋鎮豪《符凱棟所藏殷墟甲骨》第一片蔔辭考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
上述的過程,包括甲骨的來源、修治甲骨的人員以及修治後傳遞哪一蔔人保管,都要記錄在甲骨上面。為了不妨礙占蔔,一般是刻在不用于占蔔的部位,如胛骨的骨臼或背面外緣、腹甲甲橋背面或尾甲正面一角、背甲頂端或背面内緣等處。這部分刻辭,我們稱之為署辭。
占蔔時,蔔者用火燒灼已制好的鑽,使甲骨坼裂成“蔔”字形的裂痕,名為“兆”。兆的情況和次第,刻記在兆的旁邊,我們稱之為兆辭。表示次第的兆辭,也稱為兆序。
占蔔的時日,蔔者的名字,所問的問題,都刻在有關的兆的附近。關于蔔問時間,有時還有地點的部分,稱為前辭。問題本身,稱為貞辭。得兆後,應對照占書,做出吉兇禍福的判斷,稱為占辭。最後把占蔔後是否應驗的情況也記錄下來,稱為驗辭。
有署辭、兆辭、前辭、貞辭、占辭、驗辭的商代甲骨文
以上署辭、兆辭、前辭、貞辭、占辭、驗辭,構成甲骨蔔辭的整體。不過并不是每版甲骨的蔔辭都能夠具備這六個部分,更多的執行個體是比較簡化的。
下面以《殷墟文字乙編》7126 腹甲為例,按上述試加分析:
正面左右對貞,右側七兆,兆辭為“〔 一〕,二、小告,三,四、不許黾,五,六、二告,七”。左側六兆,兆辭為“〔 一〕,二,三,四,五,六、不許黾”。
與右側兆關聯的是從正面問的蔔辭,與左側兆關聯的是從反面問的蔔辭。一正一反對問,是這一時期蔔辭的常例。此版一對蔔辭是:
戊戌蔔,永貞,今日其夕風?貞,今日不夕風?
“戊戌”,是紀日的幹支,“戊戌蔔”即在戊戌這一天占蔔。“永”,執行占蔔的蔔人名。“貞”,意思是“問”。“戊戌蔔永貞”,是前辭。反問則從簡略,隻用一個“貞”字。
“今日其夕風”,是貞辭,意思是:今天在晚上起風麼?反問“今日不夕風”,意思是:今天不在晚上起風麼?兩問一正一反。
這一版沒有占辭和驗辭。
另舉一條有占辭、驗辭的例子,這是《殷墟文字乙編》6664 腹甲:
按照古本《竹書紀年》,從盤庚在現在殷墟地方建都,到帝辛滅亡,共有二百七十三年。這兩個多世紀的時間裡,甲骨的形制和文字自然有不少變化,需要分期。1933年,董作賓作《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提出把殷墟甲骨劃為五期,即:
盤庚至武丁 第一期
祖庚、祖甲 第二期
廪辛、康丁 第三期
武乙、文丁 第四期
帝乙、帝辛 第五期
五期分法以當時考古成果為依據,是以為學術界接受,沿用至今。董氏的分期,現在看起來有一些缺點,近年有學者主張以更合考古學原則的分組法來代替,尚未得到普遍采用,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讀者如有興趣,可參考本書第十二節推薦的有關論著。
1940年在上海出版的《學術》第一輯,發表了何天行的一篇短文,題目叫作《陝西曾發現甲骨文之推測》。他根據古書的一些記載,推想在陝西可能發現周代的有字甲骨。這本刊物流傳不廣,何氏的意見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到50年代,果然發現了西周甲骨,何氏的預言竟得到實作。
有字的西周甲骨,1954年在山西洪洞縣坊堆首次發現。到現在,西周甲骨文已先後在四個地方出土過,除坊堆外,有北京昌平縣(今昌平區)的白浮,陝西長安縣(今西安市長安區)的沣鎬遺址和扶風、岐山兩縣間的周原遺址。周原所出數量最多,岐山縣鳳雛一地就發現甲骨一萬多片,其中有字的近三百片。西周甲骨文的發現,使甲骨學的研究範圍擴大了。
岐山西周甲骨文
西周甲骨有不少和商代甲骨不一樣的特點,如胛骨上多作圓鑽,龜甲上的鑿則是方形的。《周禮·蔔師》說周的蔔甲有“方兆”,正是指這種方形的鑿而言。在陝西、河南等地還出過一些沒刻字的西周蔔甲,上面的鑿也是方的,一看就知道和商代的不同。
周原的甲骨文不是一個時代的,初步研究,最早的屬于周文王時,晚的可能到周昭王、穆王的時候。别的地點的西周甲骨,有的年代更晚。大家知道,周文王是商朝的諸侯,當時商的末一代王帝辛(纣)在位,是以文王時的蔔辭就是商末的蔔辭。事實上,在周原發現的幾片文王時蔔甲,雖然形制和殷墟所出有所差別,蔔辭的文例卻是相近的。
舉鳳雛出土的一片為例:
鳳雛腹甲蔔辭
這條辭中的“王”指商王帝辛,大甲是商的先王,“周方伯”即當時任西伯的周文王。蔔辭是說商王祭祀大甲,以西伯的事上告,用黍稷之類奉獻,能夠得到福祐,所用詞語和殷墟最晚的蔔辭是很近似的。由此可見,商周甲骨在蔔法上雖非同一系統,彼此仍有影響。
西周甲骨有些片上刻有一串數字,數字以六個成為一組,如長安張家坡的一塊胛骨上有“六八一一五一”。類似數字在青銅器、陶器等上面也出現過,包括由一到十,都是“卦”的原始形式。原來當時人占蔔的方法,在用甲骨的蔔法以外,還有用蓍草的筮法,“卦”便是筮法的記錄。古人占問大事,常先筮後蔔,這時會把筮得的“卦”記在占問同一事項的蔔用甲骨上,以便對照參考,于是在甲骨上面儲存了筮法所用的數字元号。
西周甲骨文是新發現,有些問題現在尚不清楚,有待于深入探究。
*文章、圖檔選自《古文字學初階》(插圖本),中華書局2019年出版
點“了解更多”閱讀本書
《古文字學初階》(插圖本)
李學勤 著
簡體橫排
32開 平裝
9787101139273
28.00元
李學勤先生的《古文字學初階》,為學習古文字學提供了一條簡捷的門徑。該書從漢字的形音義、文字起源、甲骨學,以及金文、戰國文字研究等方面介紹了古文字學,并提出了研究古文字的方法和戒律,對初學者極具指導意義。為增強該書的可讀性,書中配有180餘幅精美的相關圖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