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創新驅動生态發展 用“大資料”記錄生态足迹

7月8日,中瑞對話分論壇--“生态決策創新、良好湖泊合作”論壇舉行,來自瑞士、美國等國家的政府官員和貴州、四川環保界的專家,圍繞生态決策創新、良好湖泊合作等話題展開了探讨。

瑞士聯邦環保署原署長、洛桑理工大學教授布魯諾·奧布勒在演講中說,人口在不斷的增長,人類對資源的消耗在不斷增加,而目前我們已經在過度消耗地球的資源,給地球造成了過大壓力,這樣的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要做到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走創新之路。生态決策重中之重的是新産品、新技術、新的消費者行為,以及新的市場類型。對于企業,必須要更多地進行投資;從個人來講,每個個體也應該要改變自己的消費者行為;同時在政策層面,也需要精心進行部署,迅速采取行動。

貴州省環保廳廳長熊德威表示,貴州目前正在按照既要發展又要保護的理念,從五個方面進行探索。一是保護優先,劃定生态紅線,把森林、湖泊、飲用水這些對人類下一步生存最最重要的東西劃定紅線,保護起來;二是産業更新,以大資料為統領,推動整個一産二産三産的更新,確定在生産、交換、配置設定等領域消耗要少,排放要少,效益要好,實作可持續;三是創新驅動,通過技術進步、改變消費行為、資訊的全方位應用和互通,做到綠色發展;四是共建共享,靠所有生活在地球上每一個人,每一個民族,喚醒生态意識,不推托責任;五是精準管理,把污染源從哪裡來,誰的責任,用大資料精準化,用區塊網格化,厘清責任,落實共建共享的原則,把保護的效果成倍的發揮出來。

全球足迹網絡首席資源核算專家林惠仁說,未來随着城市化不斷發展,大量的人口都會湧入城市,對一個城市的生态足迹的追蹤、早期預警和風險評估就顯得很關鍵。區域生态足迹如果超過了區域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載力,就出現生态赤字;如果小于區域的生态承載力,則表現為生态盈餘。區域的生态赤字或生态盈餘,反映了區域人口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狀況。通過搭建城市、省級乃至國家級的生态足迹資料平台,就能夠建立生态足迹監控機制,以供政府決策。

貴州是一個湖泊和水庫較多的省份,保護好湖泊水質,是貴州必須面臨的一大生态議題。 貴州草海管委會黨政辦主任臧甯波表示,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草海的生态保護與綜合治理,去年下半年《貴州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态保護與綜合治理規劃》已經通過了國家發改委的批複,該規劃包含了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面源污染控制、生态保護與修複、重金屬污染、資源管理與利用、城鄉布局統籌優化、産業結構調整、環境能力建設,涵蓋多個方面,總共規劃的項目有43個,規劃的資金在100億元人民币左右。是以,“草海保護與綜合治理迎來了一個春天”,臧甯波說。

====================================分割線================================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