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網際網路+”帶給雲計算的機會

今年3月,“網際網路+”行動計劃出爐。政府明确提出,要借助網際網路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産力,形成更廣泛的以網際網路為基礎設施和實作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态。顯然,“網際網路+”新業态需要網際網路與傳統行業的融合與創新,而作為網際網路基礎支撐的雲計算,自然成為“網際網路+”的座上賓。

過去,人們談論最多的是雲計算的分割,談各類雲服務的特點,并不談背後的能力來源。雲計算的潛在使用者被眼花缭亂的雲服務産品困擾,特别是現在傳統企業在“+”網際網路的過程中,并不了解雲計算,不知道如何選擇雲服務商。

經曆多年的發展,全球雲服務市場走向逐漸明朗,雲計算正在成為巨頭們的遊戲。中國雲計算市場與世界領先的美國相比,整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雲計算能力由大型it、網際網路、電信營運商等企業主導的情況,符合全球發展趨勢。在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雲計算分公司(簡稱“中國電信雲計算公司”)總經理吳湘東看來,雲計算是這三大陣營it轉型輸出的必然結果。他說:“it企業轉雲是必然趨勢,網際網路企業順應業務發展将it雲化并輸出的路徑也很明顯,營運商做雲則關系未來的發展。雲計算将成為像水一樣的基礎資源,營運商的角色就是将雲的功能變成标準化元件提供給整個社會,服務‘網際網路+’以及網際網路向各個行業滲透的過程。”

雲計算模式的關鍵一步是将分散的資源虛拟化并集合起來,滿足資源彈性排程的要求(效率問題),以及系統高性能、高可靠性的要求(能力問題)。但也有人從應用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數夢工場王巍從大資料的角度談到,雲計算首先是一種超級計算能力,先解決能力問題而不是效率問題。總而言之,雲計算的關鍵是集合資源的能力,即資源池的規模是一切的基礎。尤其對公有雲來講,規模決定競争力和發展潛力,這也解釋了為何惠普投入10億美元發展公有雲卻未吹起多大漣漪,不得不宣布明年1月起關閉helion服務。

對于雲服務商規模和産業發展深度的關系,unix-center.net創始人蔣清野進行了初步劃分,他将公有雲(包含托管雲)服務商按虛拟機的數量分為五個階段:5000台以下為概念階段,5000~10000台為原型階段,10000~50000台為成長階段,50000~100000台為成熟階段,100000台以上為産業階段。參考2014年rackspace的情況,100000台虛拟機對應的實體伺服器數量大概在20000~30000台之間。照此标準,中國公有雲市場總體還處于原型至起步階段之間,市場需求還未爆發。

中國的雲計算市場是一個開放的市場,亞馬遜、微軟、ibm、sap等有重要影響力的外資雲服務商悉數落地,bat以及金山、青雲、七牛、ucloud等網際網路企業高調出場,華為、聯想、浪潮、曙光等ict廠商也強勢加入,世紀互聯、企商線上、首都線上等idc正在轉型,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作為基礎營運商自然占據一席之地。眼下,由市場需求所決定,企業雲服務商現有的服務以托管私有雲(專有雲)或者混合雲為主,進而造就企業雲市場三股主要力量——it巨頭(ibm、微軟等)與idc的組合,網際網路巨頭(阿裡雲、騰訊雲、金山雲等),以及電信營運商之間的三足鼎立之勢。

未來,如果企業能夠将自建私有雲轉向托管私有雲,中國雲服務市場的體量将有一次大的飛躍。同時,如果“網際網路+”能夠廣泛落地,更多的傳統企業能夠真正運用雲計算、大資料等網際網路工具為自身服務,中國雲服務市場會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競争雖然激烈,但市場才剛剛起步,能否借“網際網路+”起飛顯得尤為關鍵。

“網際網路+”帶給雲計算的機會

“網際網路+”下的傳統行業轉型将百花齊放,但雲計算的使命卻相當明确——首先要為傳統行業提供一個網際網路化的基礎平台,其次要針對具體行業打造上層應用。目前,政務、醫療、教育、制造業、服務業等行業的“網際網路+”實踐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産業在轉型的過程中,确實給雲計算産業帶來大量機會。

·網際網路+政務

政府推動“網際網路+”行動計劃,首先明确了網際網路+政務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務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提出利用資訊技術推動智慧政務的發展,實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标。

智慧政務的前提是資訊和資料共享,消除“證明你媽是你媽”,“一個監控杆上安裝幾十個攝像頭”這類現象。網際網路+政務首先需要政府管理創新,需要以雲計算、大資料等網際網路技術作為支撐,為政府搭建政務資料的背景,形成統一的資料池,借助大資料分析技術将資料轉化成生産力,用于公共服務。

目前,水電煤繳費,交通違章查詢、繳納罰款,醫院預約挂号,繳納社保、結婚登記等公共服務已經可以通過網際網路提供。老百姓已經享受到網際網路+政務帶來的 “一站式”服務的便捷,而政府也距離真正的服務型政府更近了。

·網際網路+醫療

近年來網際網路醫療風生水起,但隻是額外增加了醫生與患者的交流通道,并沒有解決當下醫療系統的實質性問題,并未改善醫生、患者與醫院三方的銜接流程。網際網路+醫療隻有延續醫療資訊化的程序,依托雲計算平台将醫療資料上 “雲”,真正達到資訊共享互通,才能為醫生“松綁”,才能真正打破醫療資源配置設定不均的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找到一個合适的商業模式,讓醫院願意将這些資料分享出來。雲服務将計算、存儲、網絡作為服務收費,網際網路+醫療同樣可以将醫療資料資源作為服務收費,醫療雲平台甚至可以參考網際網路的基礎免費+增值服務收費的模式,采購或者輸出資料。隻有确立合理的商業模式,才能實作三方利益的平衡,網際網路+醫療才能真正向前發展。

·網際網路+教育

網際網路+教育的目的是通過教育内容、教育樣式的多元化,打破教育水準不平衡的狀況。是以,教育和醫療的模式相似,核心在于利用雲計算平台實作教育資源共享,這個過程的阻力可能沒有醫療行業那麼大。

·網際網路+制造業

網際網路+制造業驅動制造業向着智能制造和社會化服務型制造的方向發展,其中智能化方向要運用物聯網實作實體單元和智能控制群組合,社會化服務化則依靠工業化網際網路監測維護、售後服務,實作産品全生命周期服務。雲計算在其中依然發揮平台的作用,幫助制造業企業承載各類資料和應用。

·網際網路+服務業

這是網際網路最先深入的領域,尤其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結合社交、o2o、lbs等創新,服務業企業通過各類移動應用廣泛地滲透到人們衣食住行的各個領域,包括網絡購物、團購、美食、生活資訊、地圖、旅行、天氣、導航、健康、電影等。服務業同時也是“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重點領域,paas平台在推動整個程序中的作用至關重要。

誰在為“網際網路+”蓄能?

站在社會發展的角度,與其說“網際網路+”帶給雲計算機會,不如說“網際網路+”賦予雲計算使命,“網際網路+”需要建立一個超大體量的雲生态系統,下層基礎設施服務提供支撐,上層應用滿足不同的傳統行業網際網路化轉型。這個趨勢下,雲計算市場的前景不可估量。

三大陣營中,亞馬遜、微軟、ibm等海外it巨頭長于技術,并聯合國内的idc提供本土化服務。比如ibm和世紀互聯的合作,将其面向企業級客戶的混合雲服務cms引入中國,微軟也和世紀互聯合作推出azure、office365服務。目前cms已經獲得航空、制造、醫藥、金融等高端客戶的認可,微軟的azure發展也不錯,但總體來看,這些“外來和尚”的發展之路不會太順利,一是對合作項目缺乏控制權,亞馬遜aws在2013年即宣布進入中國市場,然而時至今日也未能具備本土服務能力;二是政策越來越向自主企業偏離,本土服務商尤其是電信營運商這類國有控股服務商将搶得先機。

再看網際網路陣營,阿裡雲、騰訊雲在中小企業、網際網路創業者當中的影響力非常大,一方面得益于強大的技術和對網際網路的深刻了解,另一方面則因其不遺餘力地投入價格戰。但是所有的雲服務商都明白,公有雲市場的熱度最大,但盈利的可能性也最小。亞馬遜aws、google gce、阿裡雲、騰訊雲等公有雲服務商,都在努力向企業級市場滲透。據媒體報道,阿裡雲服務的客戶已經涵蓋電子商務、數字娛樂、金融服務、醫療健康、氣象、政府管理等多個領域。

idc陣營規模較小,雖然靠與國際巨頭的合作獲得不少關注,但對于客戶而言,idc服務商的資源和營運能力不及電信營運商,聚焦中小客戶市場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網際網路+”的重量級選手是大型行業企業,聚集在金融、能源、制造業、廣電等領域,這一塊市場利潤豐厚,卻也存在不低的門檻。國内的ict廠商過去在這些行業有不錯的客戶積累,結合原有的it系統拓展混合雲部署的話,這類it雲顯然有巨大優勢。但中國本土的it廠商對直接發展雲服務是非常謹慎的,華為雲對自己的定位就很明确,立足企業雲(指原有客戶在混合雲方面的需求),在公有雲市場仍将和營運商合作。

最後看電信營運商的發展:2009年,中國移動基于南方基地推出“bigcloud——大雲”;同年,中國電信啟動天翼雲計算計劃,随後在2012年3月,中國電信雲計算公司成立,正式推出天翼雲品牌;2013年6月,聯通雲資料有限公司(簡稱“聯通雲公司”)成立,推出“沃雲”品牌。三大營運商均已完成從提供idc資源到提供雲計算服務轉型,而且在短時間内建立起自己的優勢,尤其是面向“網際網路+”的雲資源能力儲備方面,僅中國電信雲計算公司的虛機能力已經遠超10萬台。

在雲計算領域,電信營運商具備許多先天優勢:第一,電信營運商掌控全國的帶寬資源;第二,電信營運商擁有國内最大的idc資源,中國電信雲計算公司的資料顯示,國内超過70%的網際網路内容與服務都托管在中國電信的資料中心和雲資源池中;第三,電信營運商擁有積累深厚的政企客戶資源,這是雲服務利潤的保證;第四,電信營運商擁有強大的技術、營運實力;第五,電信營運商具有建構完整的“雲-管-端”的能力,可以将雲計算與物聯網、智慧産業深度整合。

電信營運商領先于行業較早地制定雲計算發展長遠規劃,并且實施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國電信雲計算公司副總經理徐守峰表示,“網際網路+”所需的資源,已經從寬帶擴充到雲、大資料、物聯網,這些已經成為整個網際網路的基礎,基礎性業務的定位對中國電信意味着,在企業整體的投資、建設、營運等方面,有更多資源投入和傾斜。目前,電信營運商已建成的雲資料中心規模已經遠遠超過it、網際網路陣營,并且這些資料中心也在為it雲、網際網路雲服務商提供托管服務。

結合多年的ict整合經驗,電信營運商借助商業合作夥伴的能力,以及開源的技術,建構具有競争力的平台和産品,既能快速切入市場,又能滿足一些領域對自主可控的要求。電信營運商在行業市場切入較早,以中國聯通為例,其雲資料中心已承載了包括國家多個部委的電子政務雲平台、國際客戶的國内落地節點、金融機構的容災備份中心、能源企業資訊互動平台、百度阿裡等網際網路企業idc中心。同時,三大營運商的管道建設也是其他廠商無法相比的,多年的經營已經建成下沉到鄉村級的管道體系,可以更快地結合“網際網路+”進行業務拓展。

為什麼看好電信營運商?

目前,it雲、網際網路雲、電信雲勢均力敵,但在我國全面推進“網際網路+”的過程中,能夠與國家戰略緊密協同的非電信營運商莫屬,這與企業的使命有關。中國電信雲計算公司總經理吳湘東曾經表示,中國電信依然要關注國計民生,營運商做雲服務肩負着和做通信服務那樣的使命感,要為整個社會提供優效高質的服務,降低資訊化成本。

近三年,中國雲服務市場将保持50%以上的增長速度,這個動力來自于“網際網路+”下的企業資訊化建設。從長遠看,企業級市場上(面向最終使用者)saas所占的比重會越來越高,但短期内iaas仍将占據主導地位,同時,iaas作為基礎性支撐,在整個雲産業鍊中的活力不會消減。從目前的形勢看,電信營運商未來将在iaas領域樹立絕對的優勢。

業界普遍看好電信營運商在雲計算領域的發展,除了市場環境的因素之外,大概還有以下幾點原因:首先對于營運商而言,目前雲計算還屬于初創期,在建設、采購、研發,包括人力資源的政策還不夠清晰,但随着市場前景逐漸明朗,這些方面的障礙将會消失;其次,電信營運商在傳統通信領域增收乏力,雲服務作為潛力巨大的業務增長點,決策層自然不會放過;第三是大規模投資的效果初現,未來還會有持續性的增長;第四,電信營運商的開放程度在加大,這方面中國電信與vmware、akamai等國際行業巨頭均有合作。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