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資料時代的日本“化石”企業家

據日本it行業的技術專家估計,雖然早就确立“技術立國”的基本國策,但至今對it技術完全一無所知的企業家約占10%,從日本擁有各類大中小400萬家企業估算,那麼這一群體在40萬左右。他們與時代潮流格格不入,擁有“産業界的化石”的雅号。

高新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如今已是大資料時代,如果一家企業對新技術毫無興趣甚至情緒抵觸,那會是什麼情形?可在眼下的日本企業中,偏偏對it技術一無所知的企業家還為數不少。

且不說與it技術毫無關聯的企業,連佳能電子公司這樣的企業,對哪些環節可采用it技術都有嚴格限制,其社長居然表示:公司将全力消除it技術的各類“弊端”。具體做法是禁止員工互發郵件(其實微信早已取代郵件成為更友善快捷的溝通方式),上午9點半前電腦必須拔掉電源,如發現違反者則課以降級處罰。何以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規定?公司的說明是:郵件很容易産生誤解,是以還是面對面交流更靠譜。公司還煞有介事地聲明:并非拒絕所有it技術!

大阪一家創立于上世紀50年代的水産品加工企業,經過半個世紀的打拼,如今其銷售額已高達500億日元,在日本是家喻戶曉的企業。此前經過員工的極力推薦,實作了無紙化辦公。但因季節性因素業績出現了波動,該公司“讨厭it”的老總于是大發雷霆:“你們吹得花好稻好的it技術怎麼一點不見效呢?我早就認為這玩意不靠譜。每周一上午的業務會必須恢複原先各部門口頭彙報上周銷售業績的做法,隻有這樣才能使業績落後的部門産生緊張感。而電腦統計的資料根本不具有這一功能。”這麼一通牢騷發完後,該公司理所當然恢複了在會上照本宣科讀報表。如此宣讀,各部門互相通氣,在業務會議上這一環節雖然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是認真分析報表所反映的銷售業績波動原因,在找出原因後則須進一步對如何克服障礙、提升業績取得共識。而實情往往是各部門讀完報表,會議已到點了,隻能就此打住,然後下周如此重複一番。企業這麼管理,發展又從何談起呢?類似這樣的企業家,在日本相當具有代表性。曾在理光公司擔任首席資訊官(cio)、現任内閣情報通信政策主管的遠藤弘一就對媒體披露說,在這些企業,it投資極為滞後,即便引進了相關裝置也無法充分利用。甚至在東京證交所上市的企業中,這樣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那些仍生活在網絡前時代的企業家有許多令人費解的做法,例如電子票據必須列印下來儲存;郵件必須列印出來過目;與客戶之間的單據往來隻能采用傳真;員工郵箱位址定期強制變更等,諸如此類的做法極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從中可歸納出這些企業家的一個特征:片面放大it技術的負面作用,明顯低估其積極意義。

名古屋一家頗有知名度的咨詢企業,其老總既不用電腦也不用手機,公司每天的現金流都讓員工花費一個半小時,用手工做成excel表格。每天傍晚,公司員工還得去銀行,通過atm機将現金流動情況列印出來,再回到公司輸入電腦儲存。其實,這些流程通過網上銀行完全可在瞬間完成,但該企業老總卻堅決不接受:你又不知道對方是誰,萬一資訊洩露那麻煩可就大了!

最令人忍俊不禁的是,《日經商業》周刊記者在為調研這種現象而前去一家企業采訪之際,居然聽到該企業老總在電話中如此問詢對方:“請問貴公司經銷網際網路嗎?”這樣的發問足以使人目瞪口呆,但類似的企業家卻還是振振有詞:“it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工具,沒采用it技術的許多企業,不也過得蠻好嗎?”

據日本it行業的技術專家估計,對it技術完全一無所知的這類企業家約占10%,從日本擁有各類大中小400萬家企業估算,那麼這一群體在40萬左右,他們與時代潮流格格不入,是以擁有“産業界的化石”的雅号。

另一類企業家的态度要比上述情況好些,但苦于對it技術無法入門,始終一知半解。他們對it專家的意見言聽計從,往往不經過認真評估就大筆一揮引進裝置。其實it裝置的推銷者根本不會設身處地為企業考慮,對他們來說,推銷業績為王,是以總是連騙帶蒙地編故事,企業老總便簽字成交,最後充其量是事倍功半。

推銷者早就摸索出了搞定這類企業家的套路:巧立名目召開“研讨會”,第一天海闊天空侃上一通,當晚便是奢華的酒會,第二天則是高檔高爾夫球場“切磋球技”。這麼一套流程走下來,根本不用擔心裝置賣不出去。此外還有更離譜的,有的企業家還會不遠萬裡去美國“取經”,幾天的行程中隻是心不在焉地去相關企業參觀一下,剩下都是購物、觀看球賽和去美術館欣賞名作,同行者往往是獲邀者的好幾倍。據行家估計,這個群體的人數多達250萬。

更可怕的是第三類,這些企業家很關注it,但接觸的不過是一點皮毛而已,卻自以為對it道行很深,自命不凡。這些企業家恰是裝置推銷商的“重點目标”。因為他們隻問先進與否而根本不管是否切合需求,很多裝置引進後完全處于閑置狀态。這些自我感覺良好的企業老總也多達80萬。

粗略算來,對it技術根本沒有透徹認知的企業家占了90%以上。由這樣的人當家,日本經濟怎麼可能重振雄風?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