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導緻大量女性上街抗議,波蘭斯基新作成今年最具争議的電影

作者:楊帆先生

2月28日,相當于“法國奧斯卡”的第45屆法國凱撒獎揭曉,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憑借《我控訴》獲得了最佳導演獎。

導緻大量女性上街抗議,波蘭斯基新作成今年最具争議的電影

這樣的頒獎結果引起了渲染大波,在場數位女演員集體退場,首當其沖的就是《燃燒女子的肖像》的女主角阿黛爾·哈内爾,之後大量女性團體湧上街頭,高呼“we going guilotine polansiki(我們要把波蘭斯基送上斷頭台)”

導緻大量女性上街抗議,波蘭斯基新作成今年最具争議的電影

讓她們憤怒的不隻是一部獲獎電影,更是因為電影的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羅曼·波蘭斯基,這位波蘭猶太裔的導演,締造了《唐人街》、《羅斯瑪麗的嬰兒》、《鋼琴家》等影史經典。他的生活更是傳奇,身為猶太人的他早年颠沛流離,輾轉于法國、波蘭與德國,二戰期間父母都被關進了集中營,波蘭斯基僥幸生存下來,二戰期間猶太人的苦難經曆也被他後來拍攝的《鋼琴家》展現出來。

導緻大量女性上街抗議,波蘭斯基新作成今年最具争議的電影

60年代末期波蘭斯基來到美國,拍攝了《羅斯瑪麗的嬰兒》等片,名聲大噪,風頭正勁的波蘭斯基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挫折,他懷孕八個月的妻子莎朗·塔特,在貝弗利山莊中被邪教組織曼森家族殘忍殺害,這也是好萊塢曆史上最罪惡的慘案,去年昆汀·塔倫迪諾的《好萊塢往事》就取材于這個故事。

導緻大量女性上街抗議,波蘭斯基新作成今年最具争議的電影

慘案後的波蘭斯基一度意志消沉,也承受了本該不該承受的猜疑與職責,就這樣到了70年代末,1977年他被控告與13歲的薩曼塔·蓋默發生關系,犯下性騷擾女童案,波蘭斯基在美國被捕入獄42天後,他逃回了歐洲。

導緻大量女性上街抗議,波蘭斯基新作成今年最具争議的電影

從此,他正式開始流亡生涯,先後定居波蘭、瑞士、法國,并再也沒有涉足過美國,成為電影界的“流亡導演”。到如今,metoo在法國點燃,波蘭斯基,半個世紀前的舊事再次重提,與此同時,又有多位女性稱在70年代受到波蘭斯基的侵犯。

導緻大量女性上街抗議,波蘭斯基新作成今年最具争議的電影

2019年波蘭斯基又拍出了《我控訴》,光是名字就極其紮眼,在此之前波蘭斯基就曾多次對多起性侵案表示否認,更對1977年美國對他的判決表示“控訴”。

導緻大量女性上街抗議,波蘭斯基新作成今年最具争議的電影

這次新片就以“控訴”為題,也許這就是讓女性團體神經緊張的原因,波蘭斯基要控訴的到底是什麼,他要如何控訴?

導緻大量女性上街抗議,波蘭斯基新作成今年最具争議的電影

《我控訴》改編自著名的德雷福斯案件,1894年法國陸軍猶太籍的上尉軍官德雷福斯被誣陷犯有叛國罪,被革除職務并處流放荒島,這次事件背後是法國積蓄已久的反猶運動,而這起事件讓社會上的反猶輿論愈演愈烈。

導緻大量女性上街抗議,波蘭斯基新作成今年最具争議的電影

喬治·皮卡爾曾經是德雷福斯的老師,在德雷福斯被判罪後,皮卡爾調任情報機關的一把手,在調查另一起間諜案時意外發現了德雷福斯案的諸多疏漏。

導緻大量女性上街抗議,波蘭斯基新作成今年最具争議的電影

但鐵闆一塊的情報機關怎麼會歡迎這個“外來人”,二把手亨利少校越過皮卡爾直接對接線人。特務機關裡也透漏着一股“陳腐”的氣息,線人和警察終日在屋子裡吸煙、打牌,即便是手底下的技術人員也噤若寒蟬,與皮卡爾保持距離。

導緻大量女性上街抗議,波蘭斯基新作成今年最具争議的電影

特務機關外也是如此,所謂的筆迹鑒定師,玩忽職守,制造僞證,軍隊的各級官僚從上到下,隐瞞真相,在罪證不足的情況下,攻擊德雷福斯,為了保護“自己人”和既得利益,羅織罪狀,迎合群眾的反猶情緒。

導緻大量女性上街抗議,波蘭斯基新作成今年最具争議的電影

皮卡爾并不是為誰洗白,他追尋的隻是真相,他不是猶太人,也許他對猶太人也有偏見,但在正義與真相面前,他嚴守軍隊的運作準則。

導緻大量女性上街抗議,波蘭斯基新作成今年最具争議的電影

因為德雷福斯案,皮卡爾被革職、關進監獄、甚至遭遇暗殺,即便已經提供了闆上釘釘的真相,還是等到1906才真相大白,德雷福特也得以沉冤昭雪,被判無罪。

《我控訴》顯示了波蘭斯基大師級的電影能力,劇情上毫不拖沓,每個情節都點到即止,保持了罕見的中立與客觀,不煽情、不挑動,将颠覆不破的真理擺上台面。畫面保持了歐洲式的質感,畫面與畫面間行雲流水,時間線的跳進跳出完全沒有跳脫的感覺,像是一台分秒不差的古董鐘表,即使一台精密的儀器,又是一件莊嚴的藝術品。

導緻大量女性上街抗議,波蘭斯基新作成今年最具争議的電影

置出這則無法辯駁的“控訴”到底為何,難道真的是比德雷福斯為自己洗白?還是化身皮卡爾向世界控訴,又或者波蘭斯基隻是拍了一部電影罷了,影片隻是一部年代戲與自身真的無關?

而通過電影我們能看到,波蘭斯基控訴的是一種“先入為主”的偏見和“以強欺弱”的群衆暴行。

導緻大量女性上街抗議,波蘭斯基新作成今年最具争議的電影

從影片的一開始,伴随着對德雷福斯判罪的是洶湧的民意,大衆擠在栅欄外面,拼命地叫喊德雷福“去死吧,叛徒、猶太人”,當《震旦報》将真相曝光,群衆又焚燒報紙,砸毀了猶太人店鋪,當皮卡爾為德雷福斯辯護時,他是千夫所指的小人,而當将軍登場時,群衆們立馬歡呼“共和國的驕傲”。

導緻大量女性上街抗議,波蘭斯基新作成今年最具争議的電影

德雷福斯案的證據一直就擺在群衆眼前,但群衆不看、不思考,任由軍隊對個人反複施暴,即便是沉冤昭雪呢?隻不過還是憤怒消散後才赢得理智。

導緻大量女性上街抗議,波蘭斯基新作成今年最具争議的電影

真相就在那裡,你不去找,銀幕上群衆的憤怒,銀幕下的群衆依舊憤怒,但許多人也許忘了,1977年的性侵案審理過程的疑點,忘記了近年來的幾次舉報有很多站不住腳的地方。我們無需為波蘭斯基洗白,如果有罪,他理應得到懲罰,而審判他的應是颠覆不破的證據、真相,而不是怒吼、憤怒。

導緻大量女性上街抗議,波蘭斯基新作成今年最具争議的電影

即便德雷福斯結束後,“先入為主”的偏見和“以強欺弱”的群衆暴行仍然持續,德雷福斯案之後,歐洲大陸仍然彌漫在反猶的情緒之中,在法國出生的波蘭斯基一家,被反猶浪潮迫害,被迫回到波蘭老家,之後他的父母遭遇了納粹的暴行,釀成了全人類的慘劇。

導緻大量女性上街抗議,波蘭斯基新作成今年最具争議的電影

如今憤怒還在持續,波蘭斯基也許并不是值得同情的德雷福斯,但這個世界又有多少勇于“控訴”的皮卡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