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世今生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園食單》中道:"古語雲,‘美食不如美器'。斯語是也。"袁枚對于"美食不如美器"這一說法的肯定,當然不是在否定美食的主體地位,而是說明講究美食與食用工具的搭配,古已有之,并且是我國傳統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士,魯迅說的。這話一點兒不錯,就像現如今如有人敢第一個吃蜘蛛,也肯定是勇士了。在吃這回事上,中國人向來是不怕死的,怕死還當什麼中國人。
然而螃蟹畢竟不好對付,甲胄在身,渾身有勁使不上,張牙舞爪,看上去一點也不文雅,淑女們起先是碰也不碰它的,都說那是下裡巴人吃的東西。後來,螃蟹果然好吃,那怎麼辦?想出一個法子:一邊念詩一邊吃蟹。這下好了,螃蟹馬上成了文化人的事了,令吃者臉上有光。
蟹之美味,早被古人發現。早在周代,古人就學會了制作蟹醬。"持螯餐菊"之說,流芳久矣。《明宮史》有一段描述:"凡宮眷内臣吃蟹,活洗淨,用蒲包蒸熟,五六成群攢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臍蓋,細細用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情趣是有了,然而不夠風雅。
魏晉時候的文人特别潇灑,一個個狂放不羁,不是酗酒,就是煉丹,一心撲在當神仙的事業上。就這麼一群人,要是看見一盤螃蟹端上桌來,神仙也不做了,還是吃蟹要緊。于是“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見《世說新語》),吃蟹的事就被這些文人雅士們上升為公德心範疇,有了高雅閑适的情趣。再後來,他們發展到吃蟹、飲酒、賞菊、賦詩四位一體,成為金秋的風流韻事。陸遊詩曰“蟹肥暫擘饞涎堕,酒綠初傾老眼明。”當時他們吃蟹的方式要照現在吃西餐的标準衡量,完完全全是一點兒也不優雅的。
食蟹開始講究,是在明代。據朱偉《考吃》載,明代有能工巧匠發明了一整套小巧玲珑的食蟹工具,共有錘、镦、鉗、鏟、匙、叉、刮、針八件,分别有墊、敲、劈、叉、剪、夾、剔、盛等功能,故稱"蟹八件"。到了晚清時候,蘇、浙、滬一帶很多人家把它作為女兒出嫁時的必備嫁妝,上海民俗博物館就收藏了一套珍貴的銅質“蟹八件”。後來至民國初年,鼎盛時期最多的一套吃蟹工具竟多達六十四件(見陸文夫《美食家》)。吃蟹徹底告别持螯大嚼的初期階段,從此走上了風雅、益智、健身、娛樂一體化道路。
四方貴吳器
蟹八件的産生與蘇州發達的手工藝業環境密不可分,而這又與蘇州的地理狀況、曆史文化和生活習俗息息相關。
蘇州據五湖三江之利,自古以來就是聞名遐迩的魚米之鄉。宋朝北方戰亂頻發,中原門閥士族的南遷,形成了蘇州的豪族階層。到了明清,蘇州已成為東南地區的經濟重鎮。時人稱"吳中實豪都,勝麗古所名",孫嘉淦《南遊記》也載"阊門内外,居貨山積,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燦若雲錦",蘇州之富甲一方,可見一斑。
"秋月春風在懷抱,吉金樂石為文章",蘇州的文人雅士與工匠藝人互動頻繁,啟發了從業者工藝水準和思維境界的提升,使蘇州手工藝呈現出精細雅潔的風格。王士性在《廣志繹》裡說:"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則随而俗之。"蘇人的雅俗觀念成為時尚,影響遍及全國,反過來又使蘇州手工藝精益求精,怪不得有"四方貴吳器,而吳益工于器"之說了。
經濟繁榮,生活富庶,再加上文人雅士的參與,民間手工藝得到蓬勃發展。張岱《陶庵夢憶》中說"吳中絕技"可"上下百年,飽無敵手","但其良工心苦,亦技藝之能事",且工藝品皆具有很高的鑒賞水準,"蓋技也而進乎道也"。時至今日,全國工藝美術産業中被冠以"蘇"字号的,就有蘇繡、蘇扇、蘇燈、蘇式家具、桃花塢木刻年畫等十幾個門類。
當然,蟹八件産生的最緊要的原因,還是由于蘇州是湖蟹的重要産地之一。這裡水域遼闊,水草豐茂,氣候适宜,是螃蟹繁殖定居的理想天堂。陽澄湖大閘蟹體大膘肥,肉質膏膩,曆來被認為"蟹中之王"。章太炎夫人湯國梨居吳中時就寫下了這樣的句子:"不是陽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蘇州?"蘇州人對于食蟹的熱愛和精緻情調的追求,催生了蟹八件的需求。而蟹八件也随之成為吃蟹的一種符号,流露着蘇州人的風流雅緻。
傳承的困境
在蘇州方言裡,蟹八件讀作"haboji",吳侬軟語,清脆悠揚,聽起來倒更容易了解為"蟹剝機"。談到蟹八件,不能不提及蘇州城山塘街的一家刀剪老字号--昌記。
早在乾隆年間,昌記"蘇剪"就與"杭剪"齊名。"七裡山塘全銅蟹八件"外形古韻、工藝精湛,更是昌記蜚聲海内的一張名片。據店主宋堅政先生說,一套純手工打磨的蟹八件需經曆三十多道工序,手藝十分繁瑣,制作一套得花十多天。他的手工作坊裡有五六位師傅,以往每年能做二三百套蟹八件。
宋堅政早先在常州政府當文員,因為傾慕"蘇剪"文化,2003年辭了工作來到蘇州,緻力于推廣"昌記"蟹八件和"蘇剪"工藝。經過十年經營,如今他年屆退休,漸漸感到精力不足。純手工制作與機器化大生産的沖突始終存在,廣東等地工廠假借"昌記"名号生産銷售蟹八件的現狀也令人失望。如今,會做蟹八件的師傅們年紀也都大了。著名的"昌記"銅剪刀第三代傳人鄒祥林師傅年過六旬,在兩年前退休了。而蟹八件手藝複雜,需要投入極大的心血和精力,年輕人又不願意學。跟很多其他民間傳統工藝一樣,蟹八件手藝的傳承面臨困境。
"一番琢磨一番新,燕尾裁成似錦紋,繡閣紅樓常作伴,金針玉尺便為鄰。"乾隆皇帝寫下贊頌"蘇剪"詩句的時候,怕是想不到随着時間流逝,這門民間手工藝會蕭條至此。今年夏天,罕見高溫"煎熬"着長江中下遊地區,天氣太熱,需要細細打磨的蟹八件便沒有做。"我這兒不做,蘇州就可能沒有手工打制的蟹八件了。"宋堅政有些怅然。而如何才能使蟹八件等"蘇剪"工藝既适應市場需要,又保持傳統工藝的精髓,始終是壓在宋堅政心頭的一塊巨石。
起得早讀書微信号:qidezaoreader
一個人,一杯早茶,一本書,一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