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山,不僅是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同時還是嶺南文化和廣府文化的源泉所在,是悠久深厚的文化之都。這裡除了傳承發揚了曆久彌新的嶺南文化、美食、語言、傳統習俗等,還有許多猶如曆史書般的古村落,值得喜歡懷舊的朋友去細細探尋。
在如今城鄉高度同化的發展程序中,佛山域内各區的現代化都市中依舊藏匿着不少寶藏般的古村,雖緊鄰城市,卻遠離喧嚣。位于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山西部約5公裡處的百西村頭村,就是佛山最不容錯過的古村之一。
追溯百西村頭村的曆史,早在南宋末年(公元1338年),村子的始祖悅榕公從高明歌樂村遷徙至此,至今已有近700年曆史。頗為有趣的是,村頭村開村時地形如巨龍開帳,鳳凰纾翼,村頭溪水盤踞,故稱村頭。幾百年的曆史沉澱,賦予百西村頭村濃郁的文化底蘊,在在社會高速發展洪流中,依然儲存着許多古樸深厚的曆史印記,是廣東省曆史文化名村之一。
漫步在百西村頭村,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這裡儲存着不少古建築。作為佛山儲存最為完好的村莊之一,百西村頭村保留着大量的明清古建築和石闆路,并入選了佛山市南海區十大古村落名錄,甚至還收獲了“小廣州”的稱号。
百西村頭村曆代祖先都善于經商,家家戶戶累積資金後都大興土木,逐漸建成了規模宏大的村落,到清代時最為鼎盛。而後村商鋪林立,繁榮興旺,讓人仿佛看到了千年商都廣州的影子,“小廣州”的稱号也是以而來。
經曆近700年的滄桑變遷,村中的諸多古建築依然健在,其中有青磚石腳镬耳大屋30餘間,可謂擁有南海西樵數量最多、儲存最好的镬耳屋,這些嶺南傳統建築結構精密、工藝精良,古村落曾經的繁榮今日在它們身上仍依稀可見。
百西村頭村被護村河環繞,行走于花崗岩石闆巷,極富嶺南古建築特色的镬耳屋,讓人猶如穿越到一段舊時光之中。而百西村頭村的攔河石壩建造工藝則彰顯着村子古人的傑出智慧,當時成為當地興修水利的範本。
走進城市環抱中的百西村頭村,就像瞬間轉換了一個時空,比起外面的車水馬龍的喧鬧環境,這裡的環境顯得格外安靜悠閑,小橋、流水、老樹、古屋、舊巷、老人,共同勾勒着一幅幅安逸自在的生活畫面,處處古韻幽幽,時光悠悠。
數百年的悠久曆史,深厚文化,賦予古村深厚的底蘊,村中古建頗具看點,最具代表性的“潘氏大宗祠”、 “祥齋祖祠”、“仲宣祖祠”、“器齋祖家塾”、“經學祖家塾”、“文武古廟”、“六祖古廟”等,既彰顯嶺南古村建築風韻,還具有極高的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其中,始建于清代乾隆初期的潘氏大宗祠是南海地區規模最大、儲存最好的古宗祠之一,在主祠大堂上正中懸挂《世德堂》匾,大門口上方懸挂《潘氏大宗祠》匾。他們曆代重教興文,守禮重義,潘氏子孫從古至今也是人才輩出,在清代,村頭村共出了10位舉人、2位進士,還有不少貢生、國學生和秀才。今天潘氏大宗祠門前旗杆夾石林立,證明在曆代科舉考試中成績斐然。
村中有座六祖古廟,被稱作百西社群“和善之源”。相傳,禅宗六祖惠能曾經來到在西樵山下的百西村頭村,用村莊以西的一口泉水,治好了當地百姓的疥癞之疾。自此,行善積德的風氣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也讓村中充滿了禅意和靈氣。
百西村頭村曆代民風淳樸, 在過去絕對是名鄉大族,在當地頗有名氣,更是當時西樵地區的商業中心,商鋪林立、買賣興旺,擁有超群的經濟實力。據說,在舊時前來這裡說媒的人可謂是踏破門檻,擠破頭顱,誰都想與百西村頭村人攀上親戚,從此過上衣食無憂的美好日子。【原創作品,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敬請關注我,與您分享更多精彩的旅行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