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北73歲盲老太,為謀生計學曲賣唱40載,一手養大5個孩子“是個能人”,曾記百首民間小調為謀生計,早年外出學曲賣唱行走民間,一手養大5個孩子最後心願,把唱的曲子傳下去

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孔村,有一位73歲的盲人歌者,她叫範紅蘭,今年73歲,自幼雙目失明。範紅蘭年輕時就會唱近百首民間小調,靠賣唱行走民間,在艱難的生活中将自己5個孩子養大。

在範紅蘭的記憶裡,唱得最多的還屬《探清水河》。不同于其他版本,她唱的《探清水河》完全是以河北方言唱下來的,對原版沒有的故事細節也有比較詳細的描述,可以稱得上是一支别有韻味的民間小調。

河北73歲盲老太,為謀生計學曲賣唱40載,一手養大5個孩子“是個能人”,曾記百首民間小調為謀生計,早年外出學曲賣唱行走民間,一手養大5個孩子最後心願,把唱的曲子傳下去

現場

近日,記者驅車來到位于正定和靈壽兩縣交界處的孔村,伴着呼呼的風,村東時有說話聲和狗叫聲傳出,與這相比,村西顯得安靜許多。範紅蘭便住在村西。

範紅蘭和别的老太太不同,閑暇時不喜歡拉家常,隻是坐在角落裡,朝天冥想。“總是會想一些年輕時候的事,想和我一塊兒唱曲兒的人。”範紅蘭說,她今年73歲,打從有記憶起眼前就是一片黑了。聽家裡人說,她在4歲的時候因出麻疹沒有及時醫治,導緻的雙目失明,這讓她在黑暗的世界裡過了近70年。

河北73歲盲老太,為謀生計學曲賣唱40載,一手養大5個孩子“是個能人”,曾記百首民間小調為謀生計,早年外出學曲賣唱行走民間,一手養大5個孩子最後心願,把唱的曲子傳下去

“桃葉兒尖上尖,柳葉兒就遮滿了天,在其位的這個明阿公,細聽我來言呐……”範紅蘭拿起屋裡放在沙發上的快闆,緩慢行走到窗戶前的台階上,顫顫悠悠地唱起了有她獨特唱法的《探清水河》。記者看到,她的手指僵硬、手部皮膚幹裂,打起快闆來卻格外靈活。雖然她的牙齒快掉光了,但是唱曲子的時候吐字卻格外清晰。

河北73歲盲老太,為謀生計學曲賣唱40載,一手養大5個孩子“是個能人”,曾記百首民間小調為謀生計,早年外出學曲賣唱行走民間,一手養大5個孩子最後心願,把唱的曲子傳下去

細細聽來,範紅蘭唱的《探清水河》不同于現如今德雲社唱火的版本,她唱出來的的故事發生地依然是西直門外的藍靛廠,但卻省略了火器營村,“青絲如墨染,鮮花戴哩全,有兩道柳葉眉,杏眼圓又圓。”對于女主大蓮的容貌範紅蘭還進行了詳細地描述。範紅蘭告訴記者,像《探清水河》這樣的民間小調,她曾記得近百首,例如《小放牛》《照花台》《送情郎》《喝十杯酒》《女兒孝》等。

鄰居封喜明在自家院子裡聽到了範紅蘭的快闆聲和歌聲,從隔壁走過來說:“老太太是個能人,曲子唱得極好,就是早些年出去唱曲,沒少受苦……”

故事

說起村子裡會唱歌的盲人老太太,村民們都知道,但是說起範紅蘭的名字,卻鮮有人知。

30歲那年,幹農活不稱手的範紅蘭總想着賺一些錢貼補家用,也想自立生活,便在公公的推薦下,和附近村子裡的一位盲人學習唱小曲,從那以後,範紅蘭開始了以賣唱為生的日子。

“整天都在外地唱曲兒,不怎麼回村子,是以很少有人知道我的名字。”範紅蘭說。

河北73歲盲老太,為謀生計學曲賣唱40載,一手養大5個孩子“是個能人”,曾記百首民間小調為謀生計,早年外出學曲賣唱行走民間,一手養大5個孩子最後心願,把唱的曲子傳下去

範紅蘭回憶起師父帶着她去外地唱曲的日子,眼角流出了淚。“學了曲兒之後,生活也有意思了。”範紅蘭告訴記者,跟了師父不到兩年時間,她便掌握了基本的唱曲技藝,後來就開始孤身去往各個城市賣唱掙錢。“每去一個地方都會學一些新的唱法,學一些新的小曲兒小調,日積月累就全記在腦子裡了。”範紅蘭說。

範紅蘭的記憶力驚人,唱的曲子句句腔調飽滿。她稱自己從未上過盲校,不識字,記曲子隻能靠硬背和反複練習。在行走各地的時候,以自己的了解給那些民間小調注入新的靈魂,之後再深深地印在腦子裡,唱小曲40多年了,關于曲子的故事大都還記得。

從30歲到66歲,範紅蘭一直在外地唱曲兒,聽衆們給的錢和愛心衣物,她都舍不得用,積攢一段時間便帶回家給她的孩子們。

“我有5個孩子,他們都是靠我賣唱掙來的錢養大的。”範紅蘭說,自己是吃百家飯穿百家衣走過來的,她很幸運當時學了一技之長,能在城市和村莊的各個角落裡唱小曲,日積月累,賣唱換來的錢一點點積攢起來,減輕了她的家庭負擔。

河北73歲盲老太,為謀生計學曲賣唱40載,一手養大5個孩子“是個能人”,曾記百首民間小調為謀生計,早年外出學曲賣唱行走民間,一手養大5個孩子最後心願,把唱的曲子傳下去

範紅蘭作為一個賣唱的盲藝人,靠着一副好嗓子和一副陳年竹闆行走在民間。“20年前,我拿出自己攢下的7萬塊錢,在村子裡蓋了現在住的房子,也算是給孩子們一個好住處。”範紅蘭介紹,當時她丈夫已經去世,從房子建好地基到給房子貼瓷磚她都親力親為。範紅蘭雖然有了自己的房子,但依然沒有停下外出唱曲的腳步,直到66歲,才回到村子裡不再出去了。“去過皖南,去過西北,也去過臨近的山東和河南,為了孩子們多一口飯吃,我不敢停下來。”

如今,範紅蘭的耳朵不像之前那麼靈敏了,腿腳也不利索了,但她還是會偶爾去附近村子裡的廟會上唱一唱,她說,隻要有人願意聽,她就會一直唱下去。

願望

臨近下午,範紅蘭唱起了《小放牛》《賣餃子》《送情郎》……又是一氣呵成,歌詞一句不落。

和平劇片段的精雕細琢不同,範紅蘭的《小放牛》更加随性自然,她唱曲的樣子惹人憐憫,古銅色的面龐上夾雜着條條皺紋,眼角泛着動情的淚花,瘦小的身軀堅定不動,隻是頭部輕微晃動,婉轉的歌聲承載着40多年經曆的風霜。

範紅蘭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她開始擔心自己會唱的這些經典民間小調失傳。

“我希望我唱的曲兒能傳下去,這是我最後的心願了。”範紅蘭告訴記者,自己是一個“雜家”,哪裡的小曲都會唱上幾嘴,腦子裡的曲子實在是太多了。年輕的時候忙于生計,沒有閑功夫收個徒弟。

對于範紅蘭唱的部分民間小調,河北省社會音樂研究會會長王為民表示,這樣獨特的唱法自己也是第一次聽,除了《小放牛》外,剩下的都不屬于河北民歌,很有可能是民間口口相傳留下來的。“這些曲子中,尤其是那首河北版的《探清水河》少有人會,唱腔和曲調很是珍貴,多年後,範紅蘭老人會唱的民間小調可能會面臨失傳。”王為民說。

■文/河北青年報記者趙子敏

■攝/河北青年報實習記者方澤陽

■編輯/楊旭妍

版權歸河北河青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