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盤點我國智慧城市發展中的痛點

随着5g時代的來臨,大容量、低延遲時間的網絡傳輸将變為現實,人類将進入萬物互聯的物聯網時代,智慧城市建設也将步入一個嶄新階段。我國高度重視智慧城市建設,自2012年以來,住建部、科技部、工信部等陸續出台相關檔案指導網絡資訊技術發展與智慧城市建設,先後确立了數百個智慧城市建設示範項目。

盤點我國智慧城市發展中的痛點

我國城市建設經曆了數字城市、無線城市兩代初級階段,由于體制和技術的因素,形成垂直化、條塊化強,扁平化、融合化弱的特點。而以創新驅動、資料采集與前端感覺以及大資料的整合利用為特征的智能城市3.0時代,着力打通城市各部門的橫向關聯,以及城市核心系統内的資料和資訊,通過智能化手段來實作産業轉型更新、高效管理和服務民生的城市發展願景。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鎮化”的基本途徑,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造福民生、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

國務院參事、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住建部城市管理監督局局長王早生等在出席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和同濟大學共同主辦的2017(第六屆)國際智慧城市峰會時表示,成功的智慧城市應具備四個要點:智慧城市不是一次性工程;智慧城市不是“交鑰匙工程”;智慧城市應當在政府提供智慧城市“公共品”的基礎上,再從問題導向,由市場主體無數次疊加更多的智慧商務品;要注重智慧城市的不斷轉型,創新更新。政府僅需将精力集中在“公共品”建設上,而由城市問題專家主導智慧城市設計,it提供技術支撐,雙方長期協調,才能“有的放矢”。頂層設計隻能解決“确定性問題”,但影響城市運作效率的主要是“不确定事件”,智慧城市作為“人—機耦合系統”應具有包容性、自适應性。

智慧城市的本質特征是人類智慧驅動城市發展,一般認為,智慧城市發展需要經曆四個階段: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智慧化。

現實地看,我國智慧城市建設起步早、見效快,在資訊采集、網絡傳輸、資訊處理、資訊開發應用、網絡資訊安全等網絡資訊技術領域形成了一系列成果,湧現出一批競争力較強的領軍企業,一些技術還處于國際領先水準。在全國30多個省會級及以上城市中,大多數城市已經完成了智慧城市建設第一、二階段的任務,即數字化、網絡化任務,部分城市已向智能化、智慧化階段邁進。

但不可否認,在現階段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中也存在諸多問題。

  一是重視概念炒作,輕視理念更新。盡管智慧城市概念被社會各界關注,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幾乎都能見到建設智慧城市的提法,但其中關于智慧城市建設的理念陳舊、内涵模糊,甚至把智慧城市建設等同于城市資訊化。

  二是重視硬體投入,輕視應用開發。各地通常将智慧城市建設等同于建網絡、裝探頭,或者熱衷于建雲存儲和雲計算中心。對如何有步驟地推進應用軟體開發則重視不夠、投入不足。

  三是重視資料采集,輕視平台建設。城市各個部門往往各自為政,資料共享平台建設舉步維艱。

  四是重視技術研發,輕視人文内涵。智慧城市離不開新一代網絡資訊技術支撐,在建設的初級階段,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必須先行。然而,智慧城市的本質是人類智慧驅動城市發展。如果離開藝術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内涵,單純走技術至上的路線,必将舍本逐末。

  五是重視政府主導,輕視市場力量。智慧城市建設是龐大的系統工程,具有提供公共物品和提供私人物品的雙重屬性。在建設初期,政府引導十分必要,但政府不可能始終大包大攬。要根據建設項目屬性實行多元化融資、多元化主體參與。政府應負責頂層設計、規則制定和非市場領域的項目建設,盈利項目可由企業參與建設,采取社會投資等模式,確定智慧城市建設的可持續性。

六是重視項目建設,輕視頂層設計。各地智慧城市建設往往缺少頂層設計,熱衷于單個項目建設,導緻項目之間缺乏有機聯系,違背了智慧城市的有機性規律,出現碎片化傾向,降低了智慧城市建設的效率和效益。

深圳北航物聯網研究院(www.buaaiot.org)作為智慧城市建設參與者之一,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并将智慧路燈、智慧停車等技術市場化。

我國目前恰好處于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新一代網絡資訊技術的崛起,使我們有可能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建設綠色智慧城市,推動綠色智慧建築和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智慧公共服務和智慧産業,實作綠色智慧發展。如果我們能夠抓住難得機遇,有效應對各種挑戰,必将迎來人類社會發展前所未有的新氣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