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企業上雲三問:為什麼上雲,用什麼雲,怎麼上雲

雲計算是一種按需配置設定的it資源供給方式,可以滿足對it資源的“拿來就能用”,“想要就能有”的需求。企業上雲,是一個近年來比較熱門的話題。雲計算中的虛拟化技術帶來“彈性、靈活、安全、低成本”的特性,使“上雲是常态,不上雲是例外”成為共識。其實雲計算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高大上”,企業在上雲的時候要考慮清楚為什麼上雲,用什麼雲,怎麼上雲等問題,才能發揮雲計算帶來的好處。

為什麼上雲

企業上雲是要根據企業自身it系統的情況來定,要考慮企業it現狀、企業發展現狀等因素,并結合對雲的了解而定,并不是一刀切,不要為了雲而雲,可以考慮以下因素:

企業it系統是否需要更新換代。雲計算對于企業上雲來說,主要提供基礎設施服務,即計算、存儲和網絡服務。如果企業的it基礎設施、it系統的架構需要更新換代,可以考慮采用雲的供給方式。

每年it是否持續投入很大成本,但基礎設施還是無法滿足實際需求,資源使用率卻不高,資源供給不靈活,營運的成本居高不下。

現有的應用架構是否能夠滿足雲計算的特點,是否能夠低成本的遷入或者部分遷移。

是否了解雲計算“共享”模式和傳統it“煙囪”模式的差別,評估資源共享帶來的風險。 

用什麼雲

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需求和能力來評估是建設自己的私有雲還是租用公有雲來承載自己的應用。一些大型企業從資料、應用的安全性角度考慮可以利用自有的機房、人才優勢和it裝置建設一個企業的私有雲,實作從應用——底層it裝置——網絡的全流程控制。

企業建設私有雲,特别是在建設初期并不一定能降低it的成本,隻有合理的使用這些資源才能發揮雲的集約優勢和成本優勢。但是到底采用“商業軟體體系的路徑”還是“開源軟體的體系”也是根據企業自身的能力決定。開源軟體除非自己建立整套研發體系,不然最終也會成為受制于人的封閉商用軟體,失去了開源軟體的開放性和相容性。開源軟體不是不要錢,也不一定會比商業軟體更省錢。特别在企業it營運能力缺乏時,還是建議采用租用公有雲。

利用公有雲的較為完善的網絡接入能力、計算、存儲、内部網絡、安全等能力,在公有雲内建立企業的“私有雲”,把這個私有雲的it資源作為企業it體系的有效補充。可以通過網絡将公有雲内的it資源和企業原有的it資源池打通,形成雙活或者容災體系的“混合雲”,可以進一步提升企業it服務能力,提升it資源可靠性。需要選擇哪種公有雲作為企業it的補充,需要結合原有it資源現狀重點考慮:

01

組網能力驗證

根據企業it資源池的總體需求和網絡拓撲,重點考慮接入公有雲的網絡方案。是否可以根據企業網絡需求和經濟能力,選擇專線、虛拟專線或者網際網路等接入方式;是否可以和原有資源池網絡進行二層互通或三層互通;公有雲提供的網絡方案是否能實作雙活或容災的需要等。

02

資源性能驗證

測試、驗證公有雲方提供的計算、網絡和存儲資源的性能,特别是忙時提供的各種計算、存儲和網絡資源性能是否和标稱的性能有無明顯差距,能否實作虛拟機的ha功能和遷移功能等。 

03

安全性驗證

網絡出口上是否有安全防護,不同使用者(企業)間是否已經安全隔離,在企業“私有雲”内是否還能配置vlan或安全組,是否有防病毒、木馬元件等。

04

可營運性驗證

公有雲提供企業維護平台是否安全、可靠、便捷和規範;能否自主建立、配置企業“私有雲”内的各種資源,比如建立虛拟機,根據使用者需求任意配置私有網段,建立路由器、交換機、防火牆、負載均衡、使用者vlan等。能否實時監控各種資源的性能、狀态等;能否和企業原來的it資源形成雙活或者容災的拓撲并靈活配置和排程;能否像管理自己機房裡的裝置一樣管理公有雲上的虛拟裝置。

05

相容性驗證

驗證各種資源是否能适應遷移的應用,特别是驗證雲上資源支援大型資料庫的能力。

怎麼上雲

企業it上雲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不是簡單租用幾台虛拟機部署應用,不是将實體配置直接搬到虛拟機上,不是簡單的将實體機架構上的應用直接遷移到虛拟機上。需要結合企業it發展的規劃,現有it資源的現狀,應用的需求等因素來确定。

對于大部分的企業來說,原來的it應用部署模式,都是豎井式的,不同的應用都由不同的軟體開發商提供的,系統之間還有網絡安全隔離,各系統間還有協同關系,網絡、應用拓撲很複雜。是以需要首先确定上雲的規劃,是整體上雲還是部分上雲,是逐漸上雲還是一次性上雲。還要确定上雲的步驟,哪些系統可以先遷移,哪些後遷移,并解決遷移後和周邊的系統怎麼協同等問題。

企業的應用有些部署在小型機上,有些部署在x86上。對于部署在x86上的應用都可以遷移到“雲”上,而原來部署在小機上的應用就需要先進行x86的改造,在支援用x86伺服器承載以後才能遷移。

原來的應用可能還需要結合雲上提供的虛拟機、網絡和存儲的特點進行必要的改造。比如利用虛拟機可以按需配置規格、數量,可以脫離硬體的限制,采用“小顆粒、多數量、彈性伸縮”加負載均衡等網絡裝置建構更加穩定、可靠、快速的分布式應用體系。簡單的“原來實體機什麼配置,虛拟機什麼配置,原來應用什麼架構,上雲後什麼架構”的遷移方法,實際上完全失去了“上雲”的優勢,要防止為了上雲而雲的做法。(完)

編者的話:

企業上雲的腳步近年來的确可以說是如火如荼。作為亞馬遜雲計算(aws)的中國對标者,品高雲早在2008年開始發力雲計算,在2010年推出了品高雲第一個版本,定位企業私有雲,并以約一年一個版本的進度演進,到2016年釋出第7個版本已能為使用者實作混合雲。

在雲服務領域,品高雲多年來一直堅持自主研發、安全可控,深耕行業8年,相繼通過了cmmi5認證、iso27001認證、等保三級、解放軍涉密、武器裝備科研生産機關保密資質認證、公安部資訊安全等測評。

品高雲用産品的成熟及穩定性與對政府和企業需求的敏銳度,斬獲了包括廣州地鐵、廣東公安、廣州政府、騰訊、科大訊飛、一汽大衆等12個行業的150+重要政企客戶,為他們提供雲自動化運維、sdn負載均衡、雲容器服務、災備服務、雲存儲網關服務、機器學習服務等方面的能力,以全面傳遞的姿态幫助企業上雲,讓雲成為企業it營運的堅強支撐。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