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資料預警 讓電信詐騙無所遁形

選擇号碼标記、大資料這樣的技術手段從側面打擊電信詐騙,可能是一種見效更快、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新思路,非常值得進一步探索與推廣。

“内蒙古公安提醒您:該号碼已被标記為詐騙電話,請謹慎接聽!”當手機使用者接聽或撥打疑似涉騙号碼時,使用者的手機螢幕就會同步顯示上述資訊。這套由中國移動内蒙古有限公司研發的“詐騙電話預警系統”上線運作。内蒙古公安廳表示,該系統是内蒙古首個詐騙電話預警系統,已标記詐騙電話4億多個。

近一段時間來,如何有效遏制電信詐騙,引來了一場全社會的大讨論。從源頭防止身份資訊洩露,思路當然是正确的,但操作性存疑:我們每天都要大量使用身份資訊,寄快遞、挂号、辦證,要保證資訊不被人有意收集,十分困難;而從末端加強執法力度,又面臨着執法成本問題。以徐玉玉案為例,由于涉及跨省關聯辦案等,有專家估計總體辦案成本遠高于被騙的9000多元。還有媒體報道,深圳公安部門曾透露,去年從國外抓回39個電信詐騙嫌疑人,平均追捕成本高達28萬元/人。當然,打擊詐騙是一個原則問題,生命更是無價的,但在實際操作中,破案成本卻是一個不能不考慮的現實瓶頸。

正因為從前端和末端入手都存在掣肘,從中間環節入手、以技術手段介入就成了一個更具操作性的方式。内蒙古公安與通信營運商合作推出的預警系統,無疑就是一個成功範例:通過電話号碼标記,既提升了公衆的警惕,實施成本也相當低,可謂事半功倍。在一些國家,技術手段已經成為打擊電信詐騙的主要手段。比如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敦促at&t、蘋果、谷歌等通信公司,聯手開發主叫号碼識别技術來屏蔽假号碼;而在日本,手機制造商富士通和名古屋大學研發了手機對話内容分析功能,将詐騙常用的關鍵詞設定為危險詞語,一旦通話内容中包含該類詞語,手機馬上發出警報和提示。

實際上,很多監管難題都是依托技術進步才找到了解決之道。比如在公共安全領域,再怎麼擴充警力也無法盯住社會每個角落,攝像頭網絡卻可以;在交通疏導方面,智能紅綠燈比交警值守效率更高。連怎麼也抓不完的小偷,大資料都可能有辦法:有公司分析北京公交和地鐵一卡通資料,鑒于小偷往往存在刻意繞路、頻繁進出站等異常特征,據此識别小偷的成功率高達92.7%。在打擊電信詐騙這一世界性難題面前,或許我們也可進一步推廣号碼标記、大資料分析等“黑科技”:a接到詐騙電話,在軟體上标記,b再接到類似電話,就會看到标記資訊。标記的人越多,越能提高人們的警惕。不管詐騙分子再多、号碼換得再頻,隻要被大量标記,必然會露出馬腳。

接下來,一方面還要在号碼标記方面形成合力。目前,我國市場上有很多種手機軟體提供标記功能,但資料還未互通。有業内人士建議,不妨以官方設立的12321網絡不良與垃圾資訊舉報受理中心牽頭,與網際網路公司、手機制造商合力,打造全國統一的詐騙電話資料庫,為公衆服務的同時,也設立申訴管道避免惡意标記。

另一方面,也要抓住虛拟号段營運商這個關鍵平台。實際上,詐騙電話也有其“行為特征”,比如撥叫次數遠超一般号碼、平均通話時間很短、撥叫目的地分散等等。營運商通過大資料技術主動抓取具有這些特征的号碼,或将其作為一項增值服務,亦無不可。

必須強調的是,防止個人資訊洩露和加強公安執法,無疑都要進一步推進。但當下,選擇号碼标記、大資料這樣的技術手段從側面打擊電信詐騙,可能是一種見效更快、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新思路,非常值得進一步探索與推廣。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