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雷射脈沖産生發光的等離子燈絲 或使遠端監控成為可能

麻省理工學院和其他地方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方法,利用中紅外雷射将開發的空氣環境中的分子區域轉變成帶電氣體或等離子體組成的發光的燈絲。這種新的方法可以使以很高的靈敏度來檢測範圍廣泛的化學品的遠端環境監測成為可能。

雷射脈沖産生發光的等離子燈絲 或使遠端監控成為可能

這個新的系統利用中紅外超快脈沖雷射系統來産生的發光燈絲,燈絲的顔色可以揭示不同分子的化學指紋。這個發現在本周的《optica》雜志上進行了報道,該文章的作者是麻省理工學院電子研究實驗室的主任研究員kyung-han hong,以及其他七位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紐約賓厄姆頓和德國漢堡的研究人員。

此圖描繪了紅外雷射(左側紅色圓柱體)發射一束光束穿過大氣,産生電離化空氣分子燈絲(圖檔中間部位的放大視圖所示的多色光束)的方法。這些長度可以達到數公裡的燈絲有助于保持光束的集中度以在空氣中産生中紅外光(圖檔右側的藍色雲所示),通過用中紅外探測器(圖檔底部所示)拾取這些中紅外光并進行光譜分析可以揭示詳細的化學成分。

hong解釋說,這種由波長位于電磁波譜近紅外部分的雷射器産生的燈絲,由于其在雷射測距和遙感等方面的良好應用,已經被廣泛研究。這種由高功率雷射器産生的燈絲現象,可用來對抗雷射束穿過空氣時通常發生的衍射效應。當功率水準達到特定點的時候,燈絲效應就産生了,它們提供了一種保持雷射束緊密聚焦的自引導通道。

但對于檢測各種各樣的生化化合物和空氣污染物來說,中紅外(mid-ir)波長比近紅外能夠提供更好的效果。然而,直到現在,研究人員在開放的空氣中産生中紅外燈絲的嘗試幾乎都沒有取得成功。

隻有一個研究團隊以前曾經成功地在空氣中産生了中紅外雷射燈絲,但其是在每秒約20個脈沖這樣慢得多的速率下完成的。而在這項新的工作中,其使用的速率為每秒鐘1000個脈沖,這是第一次達到了實際檢測工具所需的高速率,hong說。

“人們想使用這種技術來檢測遠距離例如幾公裡遠的化學物質,”hong說,但他們在實作這樣的系統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這個團隊成功的關鍵之一是使用了一個隻有脈沖長度隻有30飛秒(一飛秒=千萬億分之一秒)的高功率飛秒雷射。他說,波長越長,其衍射效應也越強,是以産生想要的燈絲效應所需的雷射峰值功率就越高。但是該團隊所用的飛秒雷射,加上所謂的參數放大器,為該任務提供了所需的功率。這種新的雷射系統在過去的幾年裡已經被他們和漢堡的franzx.kaertner以及其他小組成員一起開發。hong說,該裝置在中紅外波長産生了“世界最高的峰值功率水準之一”,其峰值功率達到了1000億瓦(gw)。

他說,要在這個中紅外波長處産生燈絲效應至少需要45gw的功率,是以這個裝置很容易滿足要求,而該團隊也已經證明,它确實像預期的那樣産生了作用。這打開了一個從遠處對空氣中各種化合物進行檢測的潛在應用。

使用光譜展寬的中紅外雷射産生的燈絲效應,通過檢測燈絲的确切顔色,“我們可以檢測出幾乎任何你想要的分子,”hong說,包括各種生物有害物和污染物。在中紅外範圍内,特定化學物質的吸收光譜可以很容易被分析出來。

到目前為止,實驗還限制在實驗室内的短距離上,但該團隊認為,随着進一步的開發,沒有理由相同的系統在更大的尺度上會不工作。“這隻是一個原理證明的示範,”hong說。

本研究“是在空氣中自我引導的超強中紅外雷射脈沖最早的研究之一”亞利桑那大學光學副研究教授pavel polynkin說,他并沒有參與這項工作。“至于是否會有新的令人興奮的應用,時間将會給出答案。”

“我認為在超快雷射界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在中紅外光譜範圍的探索将會成為超快雷射科學的前沿領域,”polynkin補充道。“強光大氣傳播領域向中紅外光譜範圍的擴充肯定很有可能可以克服已經研究得很多的與近紅外光譜範圍相關的局限,即在近紅外光譜上非常不穩定的傳播動力學。作者開辟了一個新的強非線性光學領域。毫無疑問,将會有很多跟進的研究。”

====================================分割線================================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