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Evernote使用者隻用了5%的功能,這着實給科技公司上了一課

首先回顧一下evernote由勝轉衰的曆史,我在2013年采訪evernote ceo phil libin時,公司所遇到的問題已經很明顯了。

從表面看,evernote做得順風順水。搬進了新辦公室,發展迅速,估值達到10億美元。看起來使用者都很喜歡這款應用。我一直都在用evernote,我有些朋友非常迷戀它,evernote成為我日常工作的重要一部分。

當libin談到要創立一家“百年老店”時還是很樂觀的。但是在訪談的結尾,他提出一個有趣的點,暗示了evernote的困擾。

我們談論到evernote是如何與其他公司(dropbox和box)一樣讓使用者線上共享和儲存檔案的。他說evernote比這些公司的功能多太多了(盡管競争對手可能想尋找一些不同點。)

他承認evernote有很多功能,但是實際上,很難向新使用者描述evernote到底是幹什麼的。

libin說:“在evernote大會上,人們常常會說‘我非常喜歡evernote,我已經用了很多年了,但是現在我才發現我隻使用了它5% 的功能。’但是,每個人所使用的5%的功能都是不同的,這是問題的關鍵。如果每個人所使用的5%的功能都是相同的,那麼我們就可以簡單地把其他95%的功能去掉,這樣可以為我們節約一大筆錢。然而evernote的使用範圍非常廣泛,我們需要更加完善,将這些功能整合到一起。我們接下來幾個月内釋出的新功能将幫助我們進行整合。”

evernote本身太單薄,而且沒有核心體驗。盡管evernote實際上會不斷推出新功能和新産品,他們從來不會想着解決根本問題。

去年,libin 卸任了,成為了一名風險投資人。evernote裁員18%,新任ceo chris o’neill 承諾要改變局勢,将公司的重點放在精簡功能與服務上。

但是evernote遇到的這種5%的問題給廣大科技公司好好上了一課,在開發新功能和建立新産品時,保持核心特征是多麼重要。

矽谷會形成一種意識,你需要不斷地創造新産品并進行疊代,如果你不這樣做,你會被新的競争對手所取代。有時工程師和産品開發者過度沉迷于自身的能力和想法,但是忽略了整體的藍圖。

添加新功能時也要節制。以snapchat為例,隻添加可以回報其核心體驗的新功能。去年,snapchat 的ceo evan spiegel說公司拒絕了團隊建立的大量産品。他說:“我們釋出的産品可能隻有1%,我們一直都在創作,但是大部分産品都沒有釋出。”

如果團隊費盡心血建立了一個項目,很難說“不”。但是公司隻有這樣做才能保持其核心價值,如此一來我們才能清晰地向朋友介紹snapchat是幹什麼的。

google(alphabet)有時也會掉進5%的陷阱中。當然,搜尋引擎一直以來都是它的“提款機”。但是公司也有很多其他不同的部門,公司的核心業務每一年都會變得不明确。

雅虎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但是結果是相同的:雅虎每年都将重點集中在服務、收購公司,關閉公司上,使其繼任的ceo無法解釋公司的核心任務是什麼,為什麼每個人(尤其是廣告主)應該對此表示關心。如果雅虎的使用者分散在多個産品上,那麼很難重拾雅虎的核心體驗。

就現在而言,蘋果公司看似掌握了這種平衡,但是也有些許迹象。2015年,蘋果公司釋出了大量的新産品和服務,這是比較罕見的。新款的apple watch、apple tv 和 apple music并不是好評如潮,人們不禁猜想公司是不是太趕進度了。不過所有的新産品都圍繞核心的iphone和ios體驗,這是毋庸置疑的。

蘋果公司依舊以銷售大量iphone為主,這是強大的開發者生态系統的核心。我們很輕松就可以為蘋果公司定位。

現在,很難看出evernote該如何進行自我改造,并重新獲得當年估值10億美元時的勢頭。

但是對于不斷發展的創業公司來講,如果你發現自己很難解釋清楚公司是做什麼的時候,該停下來好好進行思考了。

如果你失去了自己的核心體驗,掉進了“使用者隻用5%的功能”的怪圈,那麼你可能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