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商業價值凸顯技術企業掘金公開大資料

目前大資料技術手段已經豐富運用于各行各業。據統計,2015全年中國大資料項目規模超過100億,預計到2020年中國企業級大資料市場應用規模将突破200 億元。如何利用技術手段将大資料變現為産品,挖掘其商業價值成為諸多技術企業的課題。

日前大資料産品平台天眼查聯合國際資料挖掘協會中國分會(KDD China)在滬舉辦 “掘金公開大資料背後的商業價值”大資料論壇。天眼查創始人柳超在論壇上表示,大資料的價值展現需要通過資料清洗整理、服務調用和産品化三種手段。“産品化才是能夠讓普通的使用者都能感受到大資料的價值魅力的最高層級的資料處理形式。”

柳超指出,目前大資料行業中醫療、消費、金融等私有資料的市場規模占大部分,無疑也是大資料挖掘領域的紅海。但是私有資料因其私有性,連接配接性差、流通壁壘高,相較于公開資料,對私有資料進行挖掘後的價值增值空間并不明顯。但與私有資料不同,公開資料是指每個人都能夠通路的資料,具有公開、透明、種類繁多等特征。

“人們日常生活中随處可接觸到的諸如行政處罰資訊、土地出讓公示、法院公告、新聞、外彙交易資訊、股票交易資訊、商标公示資訊、專利公示、域名備案、水品質、城市污染查詢、災害預警、航班動态等等都是公開資料,但卻較少人關注其價值,較少有機構能夠有挖掘其價值的技術能力,是以價值挖掘空間大。”柳超說。

香港科大計算機系主任楊強教授也在論壇上表示,少量公開資料的擷取難度不大,但是真正對于商業決策有幫助的大量公開資料的收集難度是很大的,搜尋、整理、挖掘、呈現出其中的關聯關系、并呈現出一個具象化的結果,這個難度就更大,是以我們需要一個更加高效、直接的方法幫助我們把雜亂資訊轉換為決策支援。 業内人士指出,大資料行業常面臨着“有資料的沒技術,有技術的沒資料”的困境,資料和技術兩方無從信任,常常難以合作,此時公開資料無疑是合作雙方的試金石,公開資料的産品化是連接配接資料孤島的橋梁。據介紹,目前天眼查已經建構了完整的、集資料采集、資料清洗、資料聚合、資料模組化、資料産品化為一體的公開大資料産品,針對政府機關、金融機構、律師事務所、傳媒機構等多個領域提出大資料解決方案。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