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倫理學的現代性之路該如何走?李澤厚這樣說

作者:嶽麓書社
中國倫理學的現代性之路該如何走?李澤厚這樣說

嶽麓書社推出的“當代湖湘倫理學文庫叢書”,重新梳理湖湘倫理學的淵源承續,彙聚當代湖湘倫理學人的創新成就。該叢書無論對于弘揚湖湘特色的倫理學學派,還是增進中國倫理學的整體發展,都堪稱功莫大焉。

《李澤厚集》是該叢書中的一種,依作者自述,本書的要旨是要回答人“如何活”“活的意義”這些“斯事體大”的問題。全書以對話體的形式,系統地闡述了作者的倫理學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倫理學新說述要”“倫理學雜談”和“曆史、倫理與形而上學”三個部分。

△ “當代湖湘倫理學文庫”《李澤厚集》,嶽麓書社出版

作者從對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概念的辨析開始,指出康德道德哲學的問題在于混淆了倫理與道德。

在作者看來,康德“絕對律令”這一概念既包括了倫理内容,也包括了道德形式。但道德和倫理的區分是非常重要的,倫理作為一種外在的社會形式,具有相對具體而多樣的社會内涵;道德作為一種内在的心理形式,一定程度上是非曆史的、先驗的。

如在康德的三條律令中,“人是目的”這一表述,并不具有貫穿人類曆史的絕對性,而是現代社會才出現的兼具“普遍性與理想性”的社會性倫理。

康德所提出的另外兩條絕對律令,即“普遍立法”和“絕對意志”作為道德法則,則涉及到人性中普遍而必然的心理結構。此兩條律令不可同時試圖指涉具體的倫理内容,否則就會遇到難以解決的沖突。如果把普遍立法與自由意志也視為由具體社會内容的存在,如人不能撒謊、不可自殺等等,就會陷入自相沖突。因為對這些具體的道德内容的取舍判斷,取決于一些特殊的曆史情境。如一個士兵為了避免在酷刑之下出賣自己的戰友,選擇自殺,就會出現同時違背“不可自殺”卻又符合“殺身成仁”兩條道德規範的沖突。區分道德與倫理核心,就是要強調道德背後的心理形式,這種超越曆史與具體經驗的心理形式,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分野。

中國倫理學的現代性之路該如何走?李澤厚這樣說

在區分倫理與道德兩個概念的基礎上,作者提出其對倫理學的一個基本看法,從倫理到道德是一個“由外而内”的過程。道德并非如康德認為具有先驗的來源,更不是憑空的産生,而是經由倫理的外在限制所習得的,由此便引出了作者倫理學的重要層面,即以曆史——教育為獲得形式的“曆史主義人性積澱學說”。

簡而言之,人的内在道德中的良知良能,歸根結底來自于外在群體的嚴格的倫理指令,在長期的教育、強力的作用下,人才會逐漸獲得具體的道德心理形式。當然,重視道德的心理基礎,并不是把倫理學等同于心理學。倫理學的本質,仍然展現為外在于個體的社會範疇,如政治哲學、社會風俗等内容。

中國倫理學的現代性之路該如何走?李澤厚這樣說

道德的構成主要有三個基本要素:意志、觀念和情感。作為人類道德發生基礎的自由意志,是超越具體的人和現象經驗的存在物,是有關本體的“先驗幻象”,既不受邏輯推理的支配,也不接受基于經驗的因果規律的檢驗。

人類的任何行為,小到一個日常決定、大到重要決斷,乃至于殺人或自殺這種極端決定,表面看來,都可以追溯其前因後果。但本質上,他們終究是個體選擇的結果,其中充滿了偶然性、機率性和循環性。因而,“選擇”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倫理學概念,人的任何行為由其理性能力支援下的“自覺選擇”所決定,這就意味着人能夠擺脫經驗世界因果規律的支配,超越外在的他律而歸于自覺選擇下的意志自律,這構成了“自由意志”的核心。因而,自由絕非可以任意行事,而是與理性架構所支配下的道德律令的一體兩面的兄弟。

人的選擇在形式上是由其理性能力賦予的,但人在做一項具體的選擇時,仍然離不開一定的心理結構來作為行動的力量。因而,如果理性回答了個體為什麼能夠選擇的問題,那麼個人如何選擇、選擇什麼則必須憑借觀念的協助。

觀念就是人所認同或服從的倫理規範、教義、法律、秩序、風俗、習慣等以及由它們産生或形成的善惡是非标準。正是由于觀念内容的存在,基于意志的選擇才不是空洞、虛無的。同時,觀念本身不具有絕對的形式,而是在曆史中不斷的流變。在劇烈的社會變遷中,當舊的道德觀念日益崩毀,新的道德觀念尚未樹立,人們的行為便失去了可以遵循的規範準則,于是日常行為就顯得異常混亂,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人心不古、道德淪喪”。

中國倫理學的現代性之路該如何走?李澤厚這樣說

意志為個體的自覺選擇提供了理性形式,觀念為個體的自覺選擇提供了内容,這樣,是否就完整解釋了選擇的本質呢?

作者援引一則執行個體來進一步闡述:當一列火車駛來,如果不轉閘換軌,就會撞死五個無辜的陌生人,而及時換軌的話,又會撞死自己所愛的一個人。這時,除非有特殊的律令告訴他五人的生命價值要大于一個人的價值,人們通常是不會去轉軌換閘而是袖手旁觀。

這一事例的含義是,人的行為、道德的根基最終要歸結于情感而非理性。由此,就必須探讨道德的情感要素,即包括内在于人的同情心、恻隐之心、博愛等正面情感,也包括仇恨、憤怒、憎惡等負面情感。除了情感的驅動之外,人的選擇還時常展現為一種直覺型的沖動。在作者看來,直覺并非完全内在于人的頭腦中毫無憑借的即時反應,而是個體經由意志、觀念和情感三要素長期培育後的産物,是個體長期自我鍛煉之後形成的一種行動力量。

在解析了道德構成的三個要素之後,作者對傳統宗教性道德和現代社會性道德的關系進行了探讨。兩種道德都是曆史的産物,并适應一定的時代。

傳統宗教性道德發端于一定時代、地域、民族、集團,受限于特定時空條件下獨特的生活經驗,其要旨關乎個體的終極關懷和安身立命,展現為個體追求的最高價值。雖然看似高遠而絕對,但實踐中受限于個體修養水準,很難要求人人能夠無差别的履行,因而本質上可稱之為傳統性私德。

而現代社會性道德是以市場經濟、契約原則、個體本位為基礎,主要關乎個體對社會群體的責任和義務。這種道德形式以法律為限制的底線,要求每個成員堅決履行,不存在因人而異的變通性,因而可稱之為現代性公德。

作者在區分兩種道德的基礎上,提出以傳統性宗教道德來引導和适當建構現代社會性道德,一方面克服傳統性私德的多樣性差異帶來的人我之間無盡的沖突,另一方面,也可以緩解在以理性為基礎的現代社會性道德所造成的“人欲橫流又理性跋扈”的困境,進而走出以“情本體”為底色的中國倫理學的現代性之路。

中國倫理學的現代性之路該如何走?李澤厚這樣說

縱觀全書,作者并非單純的從事學究式的辨析,而是懷着深厚的現實關懷。全書以倫理學為主題,但又超越單一的學科視野,貫穿着一個時隐時現的問題意識,即“中國如何才能走出一條符合自己的現代化的道路”這一重大而迫切的時代命題。這既是作者老骥伏枥的關懷與努力,也是整個中國人文領域知識分子的公共努力。

誠如作者所言,這注定是一條艱辛的路,因而要不管成敗,無論結果,作為每個人基于自由意志的選擇,自覺履行一種對國家、民族和時代應盡的責任。

本文作者彭衛才,嶽麓書社編輯。

“當代湖湘倫理學文庫”《李澤厚集》

作 者:李澤厚 著

定 價:¥56.00

本部書稿是由著名學者李澤厚先生親自精選的,内容為自2016年以來他本人有關倫理學方面的有關論述與對話。

被問及自己比較滿意是著作在哪一本時,李澤厚先生這樣回答:若講比較滿意的話,應是湖南嶽麓書社“當代湖湘倫理學文庫”中的《李澤厚集》,算是我的心理主義的倫理學小結,其中包含告别任何政治宗教等論點。

中國倫理學的現代性之路該如何走?李澤厚這樣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