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智慧城市背後智慧建築的變革發展

想這樣一個場景。你站在一個長滿雜草的、荒蕪的空地前,帶上ar頭盔。眼前瞬間出現了一個完美的現代化小區,綠樹成蔭,甚至能聞到一縷花香,聽到幾聲鳥啼。擡頭看20樓,那個将是你未來的家的位置,陽台甚至折射着日光。

這或許就是未來建築。用bim建造,用ar感覺,用vr體驗,用雲和大資料連接配接,再搭配物聯網、智能家居、機器人家政,“黑科技”遇上建築産業,帶來的想象空間如此誘人。

蓋房子也能流水線生産

北京國際會議中心,第十一屆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技術研讨會暨裝置博覽會11月4日剛剛結束。參會的業内人士還沉浸在大會上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新想法、新裝置裡,琢磨着自己手頭的項目是不是還可以多一些嘗試,例如試一試bim技術,或者協築雲平台。

随着出行、購物、教育這些傳統的生活方式被網際網路和新技術颠覆,像蓋房子這樣既傳統又屬于生産方式的行為,也不可避免地要面臨變革。

既然飛機可以标準化制造,那麼蓋房子是不是也可以流水線建造?有的企業已經開始了建築工業化的嘗試。當然,也遇到了很多挑戰。“飛機可以飛走,但建築物本身建造完之後是不能移動的,這是建造的一個很特殊的特性。”建築産業網際網路平台服務商廣聯達公司進階副總裁袁正剛,在智慧城市高峰論壇和衆人分享了“産業網際網路助推智慧建造健康發展”話題,他談到目前的裝配式工地,工廠加工、現場吊裝等都碰到了一些很大的問題。

人們已經開始嘗試,在建築設計時用ar技術把虛拟的模型與現實的産品進行疊加,或者在施工工地上,用機械碼磚,甚至機器人充當勞力。又或者,像制造飛機一樣,多方協作,制造零件,精密地建造房子。例如生産标準化的洗手間、病房等,以前可能需要三個月才能蓋起來的部分,隻需要幾個勞工一兩天就能安裝好。袁正剛帶着會場的衆人回顧了當下建築領域的新技術應用,并引發思考——“黑科技”究竟怎樣幫助建築行業轉型?建築行業創新發展之路在何方?

一個目标和它的四個次元

建築行業要怎麼走,首先取決于它的目标。

袁正剛談到,英國政府對建築行業2025年的目标很簡單,降低成本33%,加快傳遞50%,減少排放50%,提高出口50%。四個次元的資料,一看就懂,但細細深思,其實作了的話,将産生的價值不可估量。

目前中國施工企業的利潤率,大概在2%-3%左右。全球差不多也都是這個資料。那麼,如果成本降低33%呢?利潤率會變得有多高!一次幾百億甚至上千億的投資,會浪費多少東西,一個美國調研機構的報告顯示,可能是43%。是以,減少建造和建築使用生命周期整體成本33%,不是無的放矢。

“很多企業都有自己的十年目标,對建築企業來說,十年,真正可以把建造成本降低三分之一,公司利潤能夠提高到10%。”袁正剛算了一筆賬。英國政府制定的目标,有很多小組共同推動,并不斷到達新的裡程碑。英國建築行業目前的最高目标等級level3,即基于bim+技術,達到行業各方面的協作,資料的共享,從設計到施工、使用者全面打通。

同樣,減少排放也是重中之重。今年初冬,北京乃至全國多個省份的霧霾再一次席卷而來,能見度甚至低到飛機無法降落和起飛,嚴重污染的空氣對人體的危害不容忽視。而建築環境,包括生産、運輸、機器運轉、後期運維乃至供暖等,都會有一定的溫室氣體排放。

加快項目傳遞,縮短工期,從概念階段到施工結束的建造總體時間減少,以及提高出口,減少建築産品和材料的貿易逆差,也都是建築行業發展的方向。

基于建築産業網際網路的智慧建造

要真正把建築行業的鍊條打通,解決整個産業的問題,提升效率并赢得發展空間,融入人工智能、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3d列印、大資料、vr/ar、bim、雲計算等前沿科技的建築産業網際網路,正是大勢所趨。

如果将建築行業從下往上分為四個層面,可以是崗位、項目、企業和産業。袁正剛在探讨智慧建造時,主要從這四個層面目前的一些實踐來深入淺出的解讀。

崗位層,智慧建造的一大方向是工作的精細化。通過bim技術提前的三維模拟,連接配接大資料的建築資訊模型,可以清晰的顯示即将動工的建築的每一個細節,包括管道、線路等。現在的技術已經能夠實作崗位級真正的精細化管理,做到不錯漏整棟建築哪怕一個插座的小細節。

項目層,則是從管理的精益化來展現智慧建造。衆所周知,建築産業的投資動辄上百億。僅靠崗位級節省的資金和時間,意義還不夠大。而從項目管理上,是可以節省大量的資金的。一個項目經理每天要做大量的決策,如果他對建築資訊掌握的不是那麼準确,造成的浪費可能就會幾十甚至上百萬。而要基于項目經驗做準确的決策,卻也并不現實,因為投資上百億的樓,一個人一輩子可能也做不到一兩個。這個時候,bim技術、大資料、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等技術的配合和應用,得出的資料資訊和決策判斷往往比經驗更接近事實。項目進度、品質及安全管控、物資需求、資金需求等,都可以形成各式各樣的資料圖表,将整個建築全生命周期的所需所求清晰展示。

企業層,營運數字化帶來的便利和效益也非常明顯。建築企業的一些管理人員,往往會面臨一個苦惱,那就是從底層彙報的資料資訊到底準不準确、及不及時。這往往影響着企業的一些重要決策。袁正剛分享的廣聯達資訊大廈建造,就是實作營運數字化的一個典型案例。

廣聯達bim5d的應用,可以清晰的看到整個項目的品質安全、形象進度、進度照片、模型浏覽、成本分析、項目文檔等内容,甚至施工現場每一位勞工的工作狀态、運動軌迹、工作成果等,都可以很清楚的記錄下來。當項目整體都用資料展現,那麼管理者隻需要簡單地看圖表,就可以知道接下來幾個月的資金需求到底怎麼樣,很重要的合同預算以及實際發生的成本如何。

産業層,多方協同必然也開始網際網路化。袁正剛以萬達廣場舉例,甲方、設計方、施工方、監理方、咨詢方、供應商等,在統一的平台共享項目資訊和進展,以項目為核心連接配接各參建方團隊,即時溝通,高效協同完成項目目标。目前已經有一些建築企業也這麼做了。還有施工裝置的分享,也開始在很多工地推行。

結語

從智慧工地、智慧建築,到智慧園區、智慧城市,人們向往綠色、宜居、智慧的居住環境,向往便捷、高效、舒适的生活狀态。而深耕建設工程資訊化領域近20年的廣聯達公司,也為此在不懈努力。他們在今年提出了“數字建築”概念,即在實體建造之前,先進行虛拟建造,保證項目風險前移。最後在實體建築落成的同時,傳遞數字建築産品,實作建築實體、運作、管理的數字化。

2016智慧城市大會的主題是“創新·分享”,網際網路+、大資料、移動網際網路等技術對智慧城市建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是大會重點關注的領域之一。

在網際網路以及“黑科技”的不斷發展及應用之下,蓋房子這個聽起來很簡單的生産活動,已經延伸出了更多的可能。而智慧城市這個資訊化與城市化相結合、充滿科技感的概念,也被政府、科技公司等更多人群去創新、去實踐。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