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紮實推進農業農村大資料落地生根

我國農業已步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面臨的形勢更加複雜,各種制約因素互相交織,深層次沖突亟待解決。在資訊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大資料成為準确研判農業農村經濟形勢、破解發展難題的有效途徑。加快發展農業大資料,特别是推進大資料與農業産業全面融合,深化大資料在農業生産、經營、管理和服務等方面的創新應用,将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注入新的元素、提供新的動力。

去年底,農業部出台了推進農業農村大資料發展的實施意見,作為一個指導性、綱領性檔案,對未來5-10年農業大資料發展和應用作了總體部署。近日正式釋出的《“十三五”全國農業農村資訊化發展規劃》,又對農業大資料工作作出了明确規劃。

發展農業大資料的總體思路  

總體思路是緊緊圍繞推進農業現代化、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的中心任務,以智慧農業為目标,以發揮大資料預測的核心功能為根本,以實踐應用和實際成效作為檢驗标準,建立健全資料采集、傳輸、處理、分析、釋出、服務體系,大幅提升農業生産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高效化和服務便捷化的能力和水準。

發展農業大資料的路徑選擇 

市場主體是方向。大資料的理念是分布式、去中心化。發展大資料,一定要運用網際網路思維,樹立衆籌共享理念,通過政府引導,最大程度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一定意義上講,在大資料産業上,企業比政府嗅覺更敏銳,思想更解放,行動更迅速,對産業發展脈搏把握得更準。

資料采集是基礎。大資料不在大,關鍵是準,即能夠準确預測未來,本質是要線上、實時和全貌。盡快形成農業農村海量資料,發揮大資料分析、預測等功能,是農業農村大資料發展和應用的關鍵,也是難點。要推進資料共享,促進農業農村資料資源有序流動。要拓寬資料采集管道,在繼續鞏固和提升傳統監測統計管道的基礎上,一是要開辟物聯網資料采集管道,利用遙感、傳感器、智能終端等形成實時海量資料,推進農業線上化、資料化;二是要開辟網際網路資料采集管道,通過網絡爬蟲等網際網路資料抓取和挖掘技術,采集海量的結構化和非結構化資料。

應用是關鍵。發展農業農村大資料,關鍵在解決農業生産經營中面臨的突出問題。要加快形成綜合農業各行業、各區域、各品種的多元資料,通過區域結構、行業結構、各品種收益比價等資料,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準發力提供支撐。要通過大資料促進産需精準對接,通過供應鍊、産業鍊、價值鍊倒逼标準化、規模化和品牌化生産。

科技攻關是難點。大資料與傳統統計資料相比,具有資料量大、來源多元、結構複雜等特點,傳統技術難以應對資料的采集、存儲、管理和分析要求,必須加強共性關鍵技術的攻關,推動農業農村大資料擷取技術、海量資料存儲、資料清洗、挖掘、分析、資料可視化、資訊安全等領域關鍵技術的研發,形成安全可靠的大資料技術體系。

發展農業大資料的主要措施  

一是夯實基礎。要切實做好頂層設計,推動資料共享開放,摸清資料資源底數,健全資料名額和标準體系。積極争取國家大資料工程項目支援,在農業農村大資料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應用上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加快建立全球農業資料調查分析系統,形成布局合理、資源共享、上下合力、全國一盤棋的農業農村大資料平台。

二是推動應用。鼓勵農業各行業從品種上突破,比如蔥、姜、蒜、辣椒、洋芋等,逐個品種建立起從生産到消費,包括科研、加工、餐飲等各方面的全産業鍊大資料,從單品種、小資料逐漸形成全品種、大資料。探索聯合地方從區域突破,選擇有積極性的省份,聯合産學研各方力量,結合本地優勢特色産業開展大資料建設試點,探索大資料發展的有效模式。

為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幹意見》(中發〔2015〕28号)、《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作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幹意見》(中發〔2016〕1号)、《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号)、《國務院關于印發促進大資料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國發〔2015〕50号)的戰略部署,遵照汪洋副總理的批示要求,農業部立足開放市場條件下全球配置農業資源的戰略需求,統籌國際國内兩種資料資源,突出重點國家、重點産品和重點環節,加快形成資料共享、管道共建的農業資料監測體系,加快完善以供需平衡為核心的農業資料分析體系,加快建構權威、集中、有序的農業資料釋出制度,加快培育農業資料資訊服務市場,以共享促共建,加快推進全球農業資料調查分析系統建設,努力提升我國農業發展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市場話語權和定價權。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