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史與曆史保持新---《中國百年學術與文學》簡述

作者: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歡迎來這裡尋找志同道合的小夥伴

作為一個勤奮多産的學者,關愛和賀建奎多年來一直緻力于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他的學術成就不言而喻。最新著作《中國百年學術與文學》(中國百科全書出版社2021年)收錄了他2008年至2021年的論文,是作者最新研究成果的集合。該書首先提出了"中國現代學術百年"的概念,着重于作者的百年華文史、學術系統思維和獨特诠釋。本書的内容大緻有三個:對現代文學趨勢的研究,對現代文學中學術人物的回顧,以及對現代文學研究史的回顧。這些部件彼此獨立,并作為一個整體連接配接在一起。在微觀層面,梁啟超、陳三麗、錢玄等同樣交叉的代表性人物,逐案分析,揭示他們承載的文學和學術話題。在宏觀層面上,探讨了現代文學轉型的外部條件(如報紙)和内在理性。在此基礎上,俯瞰和回顧近百年來文學演進和文學研究的曆程,思考學術演進的過程及其内在邏輯。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研究範圍和學術興趣。筆者有幸瞥見了這本書,是以不膚淺,談談學習這本書的感受,以便在方家教書。

文史與曆史保持新---《中國百年學術與文學》簡述

總之,本書的特點是:

一、文學現代化的整體視角

筆者明确指出:"河南大學題材的特點,基本上是現代和現代貫穿。在他早期的著作中,作者有意識地從中國文學現代化的角度看待"文學感受",以"改變世界"為基礎。如1988年與袁啟生、謝志曦等人合作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導論》,再将現代文學稱為"走向現代化、準備和開始"。

本書中,作者對中國百年文學的探索不僅限于現代文學"轉型"和"轉型"的架構,而是以文學發展的曆史事實為基礎,從中國百年文學史實出發,"中國現代學術是中國現代化曆史程序的一部分"(第94頁), 打破現代與現代的分界與界限。《文化自信與中國現代學術百年紀念》一文自覺運用"文化自信"理論,主張從學術層面總結文學現代化的經驗,展現出雄厚的學術抱負和前瞻性的學術視野;

文史與曆史保持新---《中國百年學術與文學》簡述

在很多文章中,作者在讨論文學史之前,反複提醒讀者時代思想變遷的背景。這種"曆史"意識也來自作者對現有研究範式的考察和參考。正如他所指出的,現代文學研究界并不為人所知的學科思維的慣性:他們"對五四文學的了解仍然伴随着中國現代文學的衰落"。是以,"到20世紀末,現代文學與現代文學之間的鴻溝和隔膜依然存在。這種"文學史發展中的線性思維方式"(第40頁)确實使現代文學研究無法擺脫尴尬的境地。被研究者廣泛使用的"20世紀中國文學"概念,雖然意在打破學科的界限,但因為它呼喚"五四價值觀"的回歸,高舉啟蒙的旗幟,是以在判斷特定的文學趨勢時,首先要把價值觀放在首位,是以它的延伸并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改寫文學史"和"現代性"的研究範式是相似的。

作者從整體上看中國文學現代化,堅持純數文史研究路徑,形成公正的研究作風。作者關注百年文學本身的内在變化軌迹,因為它回到了文學的程序,并做了大量"明變"的梳理工作。他勾勒出百年文學中"再新興"和"新"的雙重使命,指出晚清開啟了"以新聞為中心的文學時代"等等。這些觀點都是基于曆史發展連續性的預設,有助于彌合近現代的"鴻溝",導緻不同學科之間更多的"共識"。

二、"文史史"的學術願景

在對文學人物、趨勢和現象的審視中,作者并不局限于文學的内在,而是注重審視文學變化背後的學術變化,時代思想潮流的變化,即文學變化的外部媒介和觸手。這種"學術篇章、考鏡源流"式的研究,讓作者的論述顯得更加紮實、厚實。任正非研究文學史的方法被作者總結為"依靠思想史和文學史來解釋文學史"。"如果任先生強調思想革命和文學革命是'一樣,兩樣東西'(第348頁),那就有一個例子了。

就現代文學而言,梁啟超的《新人民理論》,它的新人、新文學等目标互相聯系,即"有新的學術,然後有新的道德、新的政治、新的技能、新的對象"。嚴福、吳維倫等人也因為對現有的學術和知識體系不滿而提出了新的文學思想和主張。是以,關注文學革命之外的曆史革命等因素,并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更符合曆史本質。作者在梁啟超的《新人民理論與文學革命》中明确指出,《新史學》和《新文學》是《新人民研究》的左右兩翼。"(第35頁)中國文學《世紀變遷》一文從"學術變遷"探讨了"文學的變遷",指出闫福、梁啟超和王偉是"既是西方研究的引進者,也是中學的發明者",都期望建立"适應國家發展和民族進步的知識和學術體系"。"(第59頁)這三個人的文學命題在對文學效用和啟蒙的上升道路的看法上存在差異。

文史與曆史保持新---《中國百年學術與文學》簡述

另一個例子是錢學通的學術精神和品格,這已經被讨論過很多次,也是他學術思想的轉變。錢玄通從古文開始,現在的經文之間,最後才意識到每一部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這與其文學觀念、文化觀念的産生有關,卻容易被研究者忽視。作者用了更多的時間,将錢玄通的學術思想從"疑似古代"向終結國的轉變,揭示了其對現代學術轉變的意義。這種耗時的縱向研究,讓錢玄通的了解更加立體和厚實。作者強調中國運動與文學革命的雙向互動與推動,将錢宣通的語言文字變革思想置于現代中國運動的視角,較長的描述其參與現代中國運動和貢獻,揭示了新文化運動主人容易被忽視的一面。此外,作者對吳維倫、夏增友等人的文學思想和創作的看法,也是在他們學術思想的整體視角下進行的。

三、叙事筆法簡單恰當

與現有作品相比,作者的叙事語言兼顧學術和大衆,很好地平衡了兩者,給人一種整體的平淡、堅實和重感。既有對曆史場景的微觀生動描述,也有宏觀的理論總結和總結。就像調整鏡頭一樣,很容易關閉和拉開。前者容易讓讀者感到世代相傳,而後者并不局限于文學史的現有結論和架構,看似平淡無奇,但每個理論都有新的理論,其中一些可以作為文學史上的新思想。

書中很多從生動描寫的曆史場面中可以看出,比如張太妍、王偉等人從事報業工作的場景,《王國魏到(時代)報,梁啟超已經辭去了主筆。"(第3頁)作者在文本末尾總結了話語的對象,看似随意簡潔,但卻包含了作者的曆史知識。比如"新文藝團隊在暗中聚集,新文藝革命在悄然醞釀"......曆史開啟了思想和文學逐漸發展的新紀元。"(第26頁)"青年的行為構成了新一代文化人的舞台,而老人的判斷則被解釋為老一代火賊的帷幕。曆史以這種方式在現代和現代之間過渡。"這種話語傳遞了一種曆史分量感,有時甚至變成文學人物的哀歎,比如吳彥倫的《人民志文》,"生動地描述了中國現代化程序中新文化的曲折和困難。(第180頁)

文史與曆史保持新---《中國百年學術與文學》簡述

也可以看出,雖然作者的研究屬于純粹的文學史研究,雖然站在百年文學的盡頭,學術上忽視和倒退,但并沒有"看見光明"來尋求充分的指責;在叙事上,也常常給人一種熱情大方的感覺,比如《錢宣通學術評論》。對于他的學術史回顧,對河南大學曆史和中國學科史的回顧,也對老師充滿情感,對學術的尊重。這種曆史叙事和"熱敬"的研究,在當下的學術語境下,顯得尤為寶貴。

作者在描述現代文學人物的演說時,往往能從中提煉出一些概念和詞語,如梁啟超和顔福的《西學東話》和《西學西西》的管道,梁啟超對文化"淬煉"的思想等等(第47頁)在此基礎上,作者也擅長具體的文學趨勢, 現象在逐行總結中,如吳維倫主張将香鄉派到泸城寄回的路徑、夏增友政治論文的思想傾向、夏增友《中國古代史》的寫作政策和學術成就,陳三立在現代詩歌界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參與者、學科發展的參與者、學科建設的規劃者,作者有能力對百年學術和文學作品進行系統回顧和總結。這本書給人的印象最深刻,就是作者的問題感不僅停留在純粹的學術層面,而是始終聚焦于時代的巨大變化,反映了其背後的深切關注。正是因為堅持了廣闊的學術視野,使作者的研究呈現出"保持正确的新"的特點。相信這本書将在研究方法、願景、視角等多個方面讓每一位讀者受益。

範洋洋(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文史與曆史保持新---《中國百年學術與文學》簡述

百年的中國學術和文學

書号: 9787520210041

作者: 關懷和

價格:88元

《中國百年學術與文學》是作者學術著作的最新合集,包括《晚清:以新聞為中心的文學時代的開啟》、《梁啟超"新人民理論"格局的曆史與文學革命》、《錢宣通的學術精神與品格》等中國文學《世紀變遷》等重要著作。 《文化自信與現代中國學術百年》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建立紀律自信與學術話語體系》,從研究作家作品到研究思潮,從編纂學科建設資訊,攀登梳理到曆史資料建設,從文學史研究到思想史的融合, 文化史和學術史,反映了近百年來中國現代文學學術研究的拓展和貢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