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物聯時代、共享全球智慧”為主題的2016世界物聯網博覽會近日在無錫舉行,期間舉辦的環保物聯網高峰論壇受到業内廣泛關注,400名嘉賓以“物聯網技術在環保領域的創新與應用” 為議題,共同探讨了物聯網在環保領域的發展和應用。
同時,環境保護部環保物聯網應用示範項目——“感覺環境、智慧環保”無錫環境監控物聯網應用示範工程,也正式啟動運作。
pm2.5也能随手拍
近些年,物聯網技術迅猛發展,在環保領域也已經有了豐富的應用。
西安交大環保大資料研究中心主任林宣雄介紹了研究團隊剛剛研發的一款“250你釋出”app,拍照後直接可以顯示出pm2.5指數。
“大家可以随時随地把所到之處的pm2.5拍攝出來,然後上傳到app裡,當幾萬個資料彙集在一個區域,就可根據照片的坐标,定位一個區域的空氣品質指數。”林宣雄說。
據了解,這一系統已經在地方有所實踐。廣州就曾使用無人機搭載這一系統監測空氣品質,根據飛行區域的pm2.5指數算出了一條資料鍊。
通過這一平台,環保部門可以有效地進行環境管理。未來平台還可以實作更多功能,使得環保部門就可以在第一時間掌握全國各地的環境事件,例如是否有人向太湖傾倒垃圾,哪裡的化工廠有污染物洩漏等。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所長汪爾康舉例說,水質監測人工成本高,周期長,連續性差。物聯網感覺的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可遠端、實時擷取水質參數監測資料、線上儀表運作狀态、監測預警與報警及自動監測站概況等資訊,為研究水污染擴散與自淨規律、防治水污染事故提供資料支撐。
比如在太湖的治理上,用4年~5年建設的物聯網自動監測站,已經對水資源的污染治理打下了樣本基礎。
資料不用會變成垃圾
有了資料是否意味着掌握了資源?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孟偉指出,大資料如果運用不得當就會變成垃圾,隻有用得好才是重大資源。雖然環保部門已經提出生态環境大資料的總體架構,但是目前仍處于運作的初級階段,尚未達到使用的程度。如何突破資料應用的瓶頸将是環保部門下一步工作的重要着力點。
“雖然環保部門有大量的資料,但對資料内在意義和關聯性的挖掘和梳理還不夠,而且由于資料标準和格式不同,資料孤島化現象嚴重,不易整合,無法真正得到有效地利用。”國家物聯網基礎标準工作組總體組組長、iso/iec 物聯網參考架構國際标準主編輯沈傑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
傳感器夯實物聯基礎
未來,環保部門如何運用好物聯網?
沈傑認為,資訊技術對環境污染治理的支撐是一個社會問題,但現在做的還遠遠不夠。在環保物聯網的時代,相比以往的資訊化,需要從技術、業務和産業整體的角度進行變革,從整個環保生态體系建設的角度,真正讓物聯網技術為環保去服務。
林宣雄提出,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是目前全國最大的物聯網,但建得還不夠,監控範圍比較窄,監控還不到位,時常會出現漏監。今後朝着政府主導、群眾主力的方向發展,中國的環保狀況将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無漏連接配接、無隔連接配接、無縫連接配接、均勻連接配接的生态圈系統将應運而生。
目前個人可穿戴式電子裝置逐漸普及,環保監測裝置或将內建到這個範疇内。通過物聯網技術,這些資料将被整合成有價值的資料資源。林宣雄認為必須開放、引進、發展更多便攜、便宜、能大量安裝的傳感器。
物聯網的本質是萬物相聯,感覺是物聯網的先行技術,沒有感覺,就無法得到資料,也就沒有了物聯網的資訊基礎。
今年9月,工信部正式釋出了《智能硬體産業創新發展專項行動(2016-2018年)》的檔案,随着《中國制造2025》、“網際網路+”行動計劃以及《國家內建電路産業發展推進綱要》的大力推進,傳感器技術及傳感器産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
在物聯網+中國制造2025高峰論壇上,分别釋出了《物聯網标準化白皮書》《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白皮書》。
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傳感器消費市場,在傳感器的技術創新、全球市場占有率方面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無錫高新區是科技部首批國家智能傳感系統産業叢集試點。
此外,孟偉認為,應該以創新生态環境監測技術為重點,進一步促進物聯感覺與網際網路、智能終端、雲計算等方面的互聯互通,提高生态環境資訊的擷取效率。必須把生态環境的管理跟現代技術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加快生态環境大資料規範化、标準化建設,實作不同要素、不同類型資訊的規範利用。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