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驅動智能制造的大資料,你看得懂嗎?

中國制造正在悄然發生着積極變化。

一組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的最新資料顯示:2016年1-5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工業總體保持平穩增長。同樣,高新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已分别達到12.1%和32.5%。

毫無疑問,“中國制造”已成為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标簽之一。曆經30多年的高速發展,作為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的角色已經越來越重要。

相伴而生的是,智能制造作為中國制造未來的重要方向,正面臨大考。

智能制造,在經過了“制造+自動化”的第一代,又在第二代“資訊化+網絡化”時期實作了資訊和裝備的動作同步,人機互動。而今進入第三個階段——大資料時代,智能制造正在使制造業走向智能化。

然而,在這個言必稱“大資料”的制造時代,智能制造是否真的已經實作了與大資料無縫對接?大資料給中國制造帶來了什麼?

而真相又是什麼?

資料隻是資訊,隻有分析之後才會“說話”

智能制造時代,我們永遠不要低估大資料的力量。即使是最普通的一盒紙巾,每一張紙巾都可以排得整整齊齊,如果說這背後運用了大資料分析,你信嗎?

以寶潔公司為例,每一盒紙巾的生産,流水線上每一步的材料變化、裝置狀态等都有資料監測。一盒紙巾的生産看似簡單,但如何達成産品品質的普遍等同性則大有學問。寶潔公司通過工廠裡面的溫度、濕度、材料等變化來調整加工參數,并且工程師不需要在實地工廠實時監督,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可以實作遠端裝置管理。

“這就是資料的深層分析,資料背後都有其邏輯性。沒有邏輯的資料隻能稱之為‘資訊’。懂得邏輯以及邏輯背後的智慧,很多品質問題便可迎刃而解。”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講座教授、美國nsf智能維護系統中心主任李傑對《中外管理》開門見山地說道。

他進一步解釋,大資料時代,智能制造裡面有很多可見和不可見的問題都可以通過資料回報出來。與之對應的是會有很多可見資料和不可見資料生成,可見的資料就是機器裡面的參數,比如噪音特征、加工參數特征、耗電特征等。但這些參數與裝置加工進度有什麼關系?跟加工裝置的健康有什麼關系?這些是無法測量的不可見資料,需要深度分析。

大資料之于智能制造好比是一個健康檢查的過程,就好比你覺得你的身體很好,但是體檢的時候發現膽固醇過高,肝指數過高,這就是看不到的東西。李傑以此比喻。在他眼裡,資料不會說話,隻有分析之後才會“說話”。

不過,與德國、美國、日本的智能工廠相比,中國工廠勞工數量多,專門的技術人員卻很少,這也恰恰是資料分析的桎梏——缺少專業的分析人員,中國智能制造在資料分析時面臨的問題是技術人才以及知識短闆。

而缺少資料分析,再多的“智能制造”、“工匠精神”隻是空談。試想,如果一個智能工廠裡,機器是外國的,圖紙和設計是照抄的,零部件80%是進口的,自動化生産線很多,但生産背後并沒有深入的資料分析,或者無法解讀資料背後的含義,那麼,智能制造的優勢在哪裡?僅靠消費市場取勝的智能制造,能走多遠?

智能制造的終極目标不是智能化?

“如何才能為顧客創造更多價值?”“我要了解為什麼減少能源?”“為什麼我耗費那麼多能源,而不能降低20%?”“為什麼我需要100道工序不是50道?”“為什麼加工的噪音那麼高?”

……智能制造過程中,企業會不斷地面臨諸如此類問題。

李傑認為,大資料是唯一可以讓企業了解到生産的産品如何、是否還有改進空間,以及解答以上問題的工具。中國智能制造轉型的過程中,大資料讓企業的認識越來越深刻,讓企業家了解到底中國制造強在哪裡。

目前在國内,已經有很多制造企業在智能化轉型上積極嘗試,也進行着追求品質的探索和研發。比如:三一重工、海爾、美的等企業的智能制造工廠和創新性轉型。記者也從三一重工進階副總裁賀東東那裡了解到,三一重工從2008年就開始基于物聯網搭建平台,那個時候并沒有物聯網的概念,也沒有大資料的概念。不過,真正立足大資料的智能制造是制造之需,是從自身發展和客戶需求出發,并不是出于單純的戰略布局或者趕時髦的因素。

事實上,大資料時代的智能制造轉型,傳統企業雖然舉步維艱,但大資料可以讓企業在智能制造過程中發現不足再進行自我改進,進而越來越精益,越來越有競争力。

這一點賀東東深有體會。大資料對智能制造的沖擊首先是制造裝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機器人”數控裝置、自動化裝置到整個管理排程的方式,大資料在每個環節都發揮着作用。如何利用參考資料讓制造更加優化,如何降低故障、提高可靠性能等諸多方面與傳統方式相比均發生了巨大變化。有些沖擊甚至說是颠覆性的。

“其實若轉型中每個環節都在發生變化,每個環節都要去應對,企業會面對資源不夠,錢不夠、人不夠的窘境,現實情況是,并不是每一家企業都有能力遍地開花地去應戰,而大資料會告訴你 哪個環節有最大的痛點,遂而逐個擊破。”賀東東如此對《中外管理》回答。

對于大資料在中國智能制造轉型扮演的角色,李傑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們吃橘子的目的,不是為了吃橘子,是為了獲得維他命c。知識不是目的,它是讓一個人不斷成長,變得有智慧的過程。同理,智能制造的終極目的,不是智能化,而是讓企業有智慧,進而能夠貢獻社會,幫助别人,能夠産生更多對社會有用的價值。

資料和智慧才是智能制造的傳承之本

智能制造,說“高大上”一點,是為了人們的生活、為了國家的競争力而制造。而且,智能制造不是20年、30年,乃至50年就能實作的,它是一個百年工程。

智能制造需要傳承!但相比較而言,中國目前的制造企業以二三十年之久的居多,是否能夠發展到百年企業現在還未知,是以中國制造必須用大資料不斷地更新疊代,使智能制造變成一個知識的傳承體系,否則就會面臨中國制造的優勢外流。

從李傑多年的案例研究經驗看,談智能制造,說得多做得少的企業并不在少數。很多企業做一點就覺得他走在了智能制造隊伍的前列。而且,大資料主導下的智能制造不是數量的取勝而是品質的取勝。智能制造目的不是展現給人家智能機器有多少,自動化程度有多高,而是要看将人的素質能夠提高多少,這是中國要給世界的一個交代,能夠讓人家信服。

真正做智能制造的企業,在它們的理念裡,智能制造是對市場尊重而産生的使命感。智能制造恰是一種認真做事進而帶出來轉型的态度,它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種“我一定要改進”的決心。

是以,“大資料時代,智能制造需要傳承的不是機器也不是工廠,而是資料和智慧。”李傑如是說。

具體而言,即:用大資料來深入了解中國制造的短闆,比如品質問題、效率問題,還有類似機器使用性能問題。找到短闆之後,資料可以告訴你怎樣改進,如何設計未來,而無需一直依賴從外部引進技術。最後,大資料幫助企業實作對未來制造的價值重新定位,智能制造生産的産品不單純隻是産品,它會為客戶創造更多的價值,而産品加上服務的價值讓智能制造更有效率,更為先進。

是以,大資料對于中國智能制造的意義,已經不言而喻。

“智能制造是以資料為核心,以自動化為基礎,以人的知識智慧為傳承的目的。智能制造最重要的是人,工廠的技術人員經過資料分析了解到怎樣加工品質更好,怎樣制造更有效率,更節能更安全,這就是對客戶的尊重,對人的尊重。它的終極目的仍然是服務于人。而且産品被客戶認可,這本身就是對人的尊重。”李傑深入總結道。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