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光伏“大資料”:如何解決資料不對稱問題?

兩年多前,風電企業遠景能源推出了光伏“大資料”産品,然而眼下不同往日的市場形勢驅使着這家企業做出改變。

這家靠賣風機起家的企業在過去幾年中逐漸步入了風電行業的前列。據中國風能協會資料,遠景能源從2011年風電新增裝機容量排名的第十五名,到2016年坐到了第二名的位置。

然而,遠景能源對自己的定位并不局限于風電領域,而是瞄準了龐大的“能源物聯網”。

在前不久剛剛落幕的全球最大的光伏展會,“snec第十一屆(2017)國際太陽能産業及光伏工程(上海)展覽會暨論壇”上,遠景能源對其光伏電站第三方資産管理平台進行了更新,通過覆寫資産全生命周期的技術,提供資産評級、交易、管理及形成等服務。

光伏“大資料”:如何解決資料不對稱問題?

據介紹,該平台目前管理着包括北美最大獨立新能源營運商pattern能源、中廣核、天合光能等在内的逾800萬千瓦的光伏資産。

2014年底,遠景能源跨界成立了光伏業務部門,并相繼推出了針對光伏電站的第三方資産管理平台“阿波羅光伏雲”和風險評級産品“阿波羅評級”。為了搶占更多的市場佔有率,該公司當時計劃在未來兩三年内免費開放該平台。

對于連續三年全球光伏累計裝機容量、新增裝機容量第一的中國來說,無論是集中式還是分布式,光伏電站這塊“蛋糕”正越做越大。

據《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底,光伏發電裝機将達到1.05億千瓦以上,其中分布式光伏6000萬千瓦、光伏電站4500萬千瓦。迅猛增長的裝機規模,使得電站的監控運維成為了光伏行業的剛需,且市場規模相當可觀,各類電站監控運維平台也随之出現。

據記者粗略統計,截至目前,在光伏産業鍊上、中遊制造端,已有協鑫集團旗下協合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的“power+”雲平台、華為推出的“fusionsolar”智能光伏解決方案、陽光電源聯合阿裡雲推出“智慧光伏雲isolarcloud”;在第三方身份端(不涉及光伏相關産品制造),已有深圳市普樂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全民光伏網際網路平台(pv plus)”、上海淘科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的“綠色電力網”、晖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微能雲”、木聯能的“光伏電站運維管了解決方案”等産品。

此外,今年3月,由國家能源局指導的,首個國家級光伏發電監測系統——“國家光伏資料監測中心”正式釋出,第一批領跑者光伏項目已全部接入該中心。

在遠景能源集團副總經理、光伏業務總經理孫捷看來,目前的光伏大資料領域,對已建電站的監控、管理已成為了各類平台的标配,這對整個行業來說是個好事。然而,由于客戶對這方面的感覺度不夠高,下一步同行之間的pk就不僅局限在監控管理上了。下一個比拼實力的地方在于對資料的分析,即能從資料中創造出多少實際價值來。

“大資料”、“雲”等概念進入光伏行業伊始,出于對資料安全的考量,大部分光伏企業都對其抱持着謹慎的觀望态度,對将電站接入平台公開資料還有一定遲疑。随着電站規模的激增,且資料不具備獨占性,電站持有者們的顧慮逐漸消失,但仍對接入雲平台公開資料的意義存疑,分外看重公開資料後能帶給他們哪些實際價值。

孫捷對記者表示,“阿波羅”平台在拿到資料後,除了對各個電站做橫向對比,分出效率高低之外,還會就單個電站進行縱向分析,通過資料分析找到電站效率損失的原因,如陰影遮擋、灰塵、組串不一緻、線纜損失等因素,繼而發現哪些損失是可以挽回的,提升發電量。這就是分析資料帶來的最直接價值。

除了運維對發電量的影響開始逐漸凸顯,“徘徊在門口”的金融機構也更重視對電站資料的比較分析。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曾表示,目前中國光伏市場存在融資難的問題,光伏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對接體系不完善。對于金融機構來講,風險是其考慮的首要重點,而目前金融機構對光伏發電的品質、發電量的可靠性、資料的真實性,以及特殊地區存在的限電等各種問題不能進行明确的評估和判斷。

經過兩年的電站資産管理和風險評級的經驗積累,遠景能源也逐漸感受到了各方銜接過程中由資訊不對稱帶來的問題,這在“資産方對資金方”表現得尤為突出。

孫捷對記者表示,正是因為感受到了資金方“想投但看不懂,怕上當”以及epc階段“無第三方監管”的痛點,遠景能源才針對不同階段的電站資産提供相應服務。

針對已建成資産,“阿波羅”利用大資料能力對資産品質進行測算,為資金方的決策提供支撐;而針對在建資産,該平台則提供有資料支援的第三方風險管理服務,一方面保證資産形成中的品質和标準,另一方面也留存相應資料,消除各方、特别是資産方對資金方的資訊不對稱。

遠景能源認為,基于大資料對電站進行風險評估和管控,為金融端服務的定位,是阿波羅平台與目前行業内其他光伏大資料平台最大的不同。此外,與同類産品相比,該公司認為自己具備獨立的第三方身份以及在風電領域積累的大資料、軟體、服務等方面經驗的優勢。

對這家涉獵“光伏大資料”兩年多的風電企業來說,面對競争激烈的市場狀況,堅持做“大資料”的這條道路未來可能會面臨更多挑戰。

面對光伏行業中層出不窮的電站監測運維平台,在“國家光伏資料監測中心”成果釋出會上,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新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丁傑表示,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出現真正能夠做到智能檢測運維電站的平台。“資料真實性怎樣、采集哪些資料、如何分析以及電站性能如何評估、集團發電效益處于行業什麼水準,這些都是行業中比較模糊甚至存在問題的地方。”他說。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