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小公司自比Android,物聯網OS誰會赢?

2016年8月18日,上海慶科舉辦其物聯網作業系統mico及通信子產品的釋出會。本次釋出會最吸引我們的依然是mico。在釋出會前,與慶科cto沈建華的交流中獲知,慶科一直都在努力将mico打造成物聯網時代的android。這句話讓我想起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最大的晶片設計公司——arm在推出其物聯網作業系統mbed時似乎也發表過一篇名為“mbed os會成為物聯網的android嗎?”的文章,意在成為物聯網時代智能終端的标準開發平台。

今天,中國本土企業mico也提出了同樣的理念。數周前,mico也曾自比arm mbed。從産品屬性上來看,mico與mbed是處于同一競争次元的兩個不同産品,都是定位于物聯網作業系統。當然今天這樣的産品已經遠遠不止這兩個,就說android的母家google也已經推出了brillo,寄希望于讓其角逐物聯網市場。

那麼mico是否能夠望背android呢?

首先來看android的發展曆史。android最初由andy rubin開發,2005年8月被google收購,2007年進行改版,2008年11月,第一款基于android的手機釋出。2011年其裝機量首次超越塞班系統,躍居第一,此後一統江湖,成為智能手機開源作業系統的标準。從這一段描述中可以看出,移動終端裝置的作業系統從混亂到同一,經曆了不低于7年的時間。在此期間,symbian、windows mobile、palm os和blackberry os都活躍其中。尤其是symbian,曾經成為市場佔有率最高的作業系統。卻最終由基于linix的android一統江湖。

然後再看android的江湖地位。一般的晶片廠商都會同時提供硬體和軟體,其中軟體包括驅動和作業系統。小的方案商都是在晶片廠商提供的作業系統上,進行二次開發,是以對晶片廠商具有極高的依賴性。如果晶片廠商不對其開放源代碼,它便沒法再走做方案這條路了;但是像android這樣将作業系統從晶片中剝離後,便改變了原有格局,變成了晶片廠商依賴方案商,而這成為了整個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格局。當然,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方案商基本也都是巨頭,比如華為、三星、小米等。

接下來再看物聯網産業的發展。如果從2009年開始算,2009-2013這四年應該算萌芽期,那時候對于物聯網是否需要專有的作業系統還處于初步探讨階段,并且大部分物聯網企業隻是把系統內建當成物聯網。從2014年開始,各種物聯網作業系統釋出的新聞開始湧現。截至目前,已經釋出的物聯網作業系統便有rtos、win10 iot、brillo、arm mbed、nucleus rtos、green hills integrity、lite os及mico等十幾個。可以說目前物聯網作業系統發展現狀,猶如智能手機作業系統的7年混戰時期,各霸一方,獨自為營。

回頭再看mico,其釋出者慶科創始之初是做通信模組解決方案的。衆所周知,做方案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但是慶科作為較早涉足物聯網終端的解決方案開發商,早在2013年初便提出了物聯網作業系統的理念,并在該理念的指導下,推出了mico物聯網作業系統。經過兩三年的發展和完善後,今天的mico已經實作了從“圍着晶片原廠轉”到“作業系統定義晶片”的跨越。marvell/realtek/cypress/mtk/st/nxp等主流晶片廠商都開始在其晶片中嵌入mico作業系統。

mico rtos的核心開放架構

并且在使用者層面,mico已得到了國内500多家裝置廠商的支援,2015年的出貨量超過500萬套。同時就天貓給出的資料,2015年使用慶科模組和mico作業系統的智能産品在天貓的銷售額超過30億人民币。目前,mico平均每個月可以實作50個品類的智能産品上線。2016年上半年,mico+模組的裝機量超過300萬套,同比增長300%,同時将智能硬體從立項到上線的時間縮短到8周。相比一些2015年才對外釋出正式版的物聯網作業系統,mico的市場最能說明問題。

不過未來mico是否能夠在衆多物聯網作業系統中脫穎而出,還要拭目以待,畢竟競争對手們個個都不容小觑。但是,mico作為中國本土企業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代表着我們中國本土企業在基礎軟體層面的一次巨大進步,無論如何都是值得我們支援和鼓勵的,更何況mico的團隊一直在朝着讓其更具有國際競争力的方向努力。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